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安士全书 > 序言部分 > 又序(一)

又序(一)

又序(一)(此系光绪戊申蜀士李天桂请作印光法师撰

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,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。寂照不二,真俗圆融,离念离情,不生不灭。谓之为有而不有,不有而有。谓之为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。生佛皆由此出,圣凡俱莫能名。类明镜之了无一物,而复胡来汉现。犹太虚之远离诸相,不妨日照云屯。正所谓实际理地,不受一尘。本觉心中,圆具诸法。乃如来所证之无上觉道,亦众生所迷之常住真心。三教圣人,依此心性,各垂教迹,广导群萌。由是尼山【尼山指孔子。校译者注。全书原文中凡此类方括号内之简注皆是校译者加注〗抉诚明之奥,作修齐治平之轨。柱史〖指老子〗说道德之经,陈长生久视之术。大觉世尊,称法界性,示真如心,演背尘合觉之道,立不生不灭之宗。虽浅深大小不同,世出世间有异,要皆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,以发挥演畅之,普令含识,称性起修,即修显性,消原无之幻妄,复本有之天真,永出迷途,诞登觉岸而后已也。文昌帝君,于宿世中,心敦五常,躬奉三教,自行化他,惟欲止于至善。功高德著,遂得职掌文衡〖指科举制度的主考官〗。恐末学无知,昧己永劫常住之性。因作文广训,示吾一十七世之言。妙义无尽,谁测渊源。注解纵多,莫窥堂奥。致令上下千古,垂训受训,皆有遗憾,不能释然。安士先生,宿植德本,乘愿再来,博极群书,深人经藏。觉世牖(you)民,引为己任,淑身变俗,用示嘉谟〖同模〗。以奇才妙悟之学识,取灵山〖指佛教】泗水〖指孔学〗之心法,就帝君随机说法之文,著斯民雅俗同观之注。理本于心,词得其要。征引事实,祛迷云于意地。阐扬义旨,揭慧日于性天。使阅者法法头头,有所仿效。心心念念,有所警惩。直将帝君一片婆心,彻底掀翻,和盘托出。俾千古之上,千古之下,垂训受训,悉皆释然,毫无遗憾。而又悲心无既,慈愿莫穷。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笃胞与,息刀兵而享天年,守礼义以叙彝伦,好令德而远美色。因著戒杀之书,曰万善先资。戒淫之书,曰欲海回狂。良由世人杀业最多,淫业易犯。以故不惮烦劳,谆谆告诫。又以泛修世善,止获人天之福,福尽堕落,苦毒何所底极。乃宗净土经论,采其逗机语言,集为一书,名曰西归直指。普使富贵贫贱,老幼男女,或智或愚,若缁若素,同念阿弥陀佛,求生极乐世界,迥出轮回,直登不退,谢妄业所感之苦,享吾心固有之乐。前三种虽明修行世善,而亦具了生死法。后一种虽明了生死法,而亦须修行世善。至于惠吉逆凶,缕析条陈。决疑辨难,理圆词妙。其振聋发聩之情,有更切于拯溺救焚之势。诚可以建天地,质鬼神,羽翼六经,扶持名教。允为善世第一奇书,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。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,现居士身,说法度生者,吾不信也。不慧少读儒书,罔知孔孟之心传。长学佛乘,未悟如来之性体。迄今年临知命,见等面墙。徒有乐善之心,毫无利人之力。欲将此书,刊刻流布。无奈贫无卓锥,兼以懒于募缘。因是多年,未偿所愿。西蜀居士李天桂,夙具灵根,笃修善行。企得无上佛法,朝礼普陀名山,于法雨禅寺,偶然会遇。若非宿缘有在,何以邂逅如斯。乃屈膝问法,询求出要。余因示以力敦伦常,精修净业,自利利他,唯此为要。若能躬行无玷,方可感化同人。倘所行不符所言,乃奉法反以坏法。彼世之德不加修,而善不力迁者,非无修德迁善之资,乃无良师益友以身率之故也。即赠以此书,令详悉披阅。务使己之动作云为,与书之指示训诲,相契相合,无少参差,庶几可耳。彼遂若获至宝,庆幸无已,发愿刊板,用广流通。又祈作序,普告同人。因不揣固陋,略述颠末。其有欲致君泽民,修身齐家,教子孙以希圣贤,悟心性以了生死者,请熟读而力行之,当不以吾言为谬妄也。

【译白】当知我等自心本具的道体至为广大,我等自心固有的法性至为微妙。寂静之体与观照之用不能强分为二,真谛与俗谛具可圆融。道体离念离情,法性不生不灭。此法性道体,可谓是有而不有,不有而有。亦可谓是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。虽然众生与佛皆由此而出,但圣人与凡夫俱莫能道其名状。如同明镜之中了无一物,然而胡人来现胡人,汉人来现汉人。亦犹如虚空远离诸相,却并不妨碍阳光普照,云霞屯聚。正所谓实际理地,不受一尘。本觉心中,圆具诸法。这便是如来所证的无上觉道,也就是众生所迷失的常住真心。儒、释、道三教圣人,依此心性,各垂教迹,广宣义理,化导群生。由是孔子抉出诚明的奥妙,引导人们遵循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轨则。老子著《道德经》,陈述长生久视的道术。而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,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称法界性,示真如心,为一切众生演说背尘合觉的至道,确立不生不灭的宗旨。虽然三教在教义上有浅深、大小不同以及入世、出世之差异,但都不外乎就我们自心本具的理性加以发挥演述阐明而已。希望一切众生,能够由认识自性、发起修行,并借修行来显明自性,消除原本所没有的幻妄假相,恢复本有天真,从此永出迷途,同登正觉之岸。

文昌帝君在过去世中,就已诚心崇尚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,恭奉儒、道、释三教,且自行化他,希冀自他同登至善圆满的境界,由其功高德著,天帝任命其掌管文昌府及人间禄籍。他担心后学无知,迷失了自己永劫常住的真性,因而著《阴骘文》广为训诫,并将他自己十七世以来所行的种种事迹告诉人们。文中所含无穷妙义,谁能测知其渊源?虽然历代也有许多注解,可惜皆莫能探测其究竟,致令上下千古以来,垂训的帝君与受训的人们,皆存有遗憾,未能了然于心。清初周安士先生,宿世深植德本,乘愿再来,博览群书,深入经藏,将觉世救人、辅国安民之事引为己任。他借着自身的高尚品德来改变社会风俗,为世人树立美好的楷模。并以奇才妙悟的学识,用释迦及孔子的心法,就帝君随机说法之文,著此雅俗同观的注解。义理本于自心,措辞切中要害。旁征博引各类事例,消除了遗留在人们心中的迷团。阐述发挥文中义理、旨趣,以智慧的光明照亮人们长期阴霾的内心。使阅读的人法法头头,有所模仿效法;心心念念,有所警省鉴戒。直将帝君一片婆心彻底掀开,和盘托出。让千古之上,千古之下,垂训及受训的人都能释怀,了无遗憾。同时安士先生悲心无尽,慈愿莫穷。希望人人都能存忠恕仁慈之心,怀民胞物与之念,消除杀戮而使物命各享天年,遵守礼义而使人民各行常道,勤修美德而远离色相。因而著戒杀之书《万善先资》、戒淫之书《欲海回狂》。只因世人杀业最多,淫业易犯,是故不惮烦劳,谆谆告诫。又考虑到人们若是泛泛然做些世间善事,至多不过获得人天福报而已,但福报享尽终究仍免不了堕落,将来所受的苦毒更是没有穷期。于是依据净土诸经论,采撷其中较为契机的语言文字,集为一书,名《西归直指》。普使富贵贫贱、老幼男女,无论智愚,出家或在家,同念阿弥陀佛,求生极乐世界,从此超出六道轮回,径直登上不退位。断绝累世因妄业所招感的众苦,长享吾心本有的诸乐。前两种著作虽然旨在说明修行世间善业,但其中也包含了生脱死的方法。后一种著作虽然着重说明了生死之法,但其间也并不忽略修行世间善业。至于“顺应正道则获吉庆,违逆正道则招祸殃”等理则深入剖析,条理分明,决疑辨难,理圆词妙。急于唤醒迷途游子的心情,似乎比拯溺救焚之势还更迫切。诚可以契天地之理而不违背,质于鬼神也无可怀疑,足以翼辅六经,扶持名教。堪称为善世第一奇书,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。如果说安士先生不是菩萨乘大愿船来此世间现居士身而说法度生的,我是不能相信的。

不慧少年时虽读儒书,但并不知孔孟的心传。年长后修学佛法,亦未能悟明如来的性体。时光流逝,至今已届知天命之年(将近五十岁),仍然见识浅薄。徒有乐善之心,毫无利人之力。尽管发心要将此善书刊印流通,奈何嚢空如洗,贫无分文,加上平常不愿向人募缘,因此多年以来,未能得偿所愿。近有四川李天桂居士,宿世深植慧根,笃诚勤修善行,并希望修证无上佛法。他来朝礼普陀山时,在法雨禅寺与我偶然相遇。倘若不是宿世有缘,如何能有这般巧遇。他向我顶礼问法,询求如何出离生死的要法。我勉励他努力尊崇伦常之道,平日精修净业,自利利他,唯此最为切要。若能亲身实行而没有过失,方能感化同人。倘若所行与所言不相符,便如同劝人奉法而自己反而违法。世有许多人不思勤修德行、努力改过迁善,并不是他们没有修德迁善的资质,只是缺少良师益友能以身作则来引导他们罢了。我随即将《安士全书》赠送给他,嘱咐他抽出时间详细阅读。务使自己的言行举动与书中的指示训诲相契合,不能有些少差错,方才可以。他接过此书如获至宝,庆幸不已。并发愿刊板印行,以便广为流通。他又请我作序,普告同人。我见他志诚可嘉,也就顾不得自己见识浅陋,略述始末。倘若有人想要效力朝廷为民造福,乃至修身齐家,教子孙成圣成贤,悟明心性以了生死,请熟读此书并努力依法行持,大概不会认为我所说的是谬妄吧。

摘自《安士全书》又序(一)

看网友对 又序(一) 的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