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安士全书 > 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广义节录 > 当来证果

当来证果

【原文】帝君曰,予从释教,顿超不二法门。居清凉宝山,仍司民疾苦。时蜀患水灾,人多飘荡,又苦疫疠,痼瘵(zhai),痈疽之疾。予化里人,为作篙师,拯合溺者数千人。又化太医生,亲为诊候,全活甚众。会鹫峰古佛,为予授记,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安乐不动地,游戏三昧定慧王菩萨,释迦梵证如来(知帝君将来必成佛,则吾辈将来,亦必成佛矣)。[按]鹫峰古佛者,即灵鹫山释迦如来也。释迦为现在贤劫千佛中第四尊佛,而曰古者,以其既入涅槃也。安乐不动圣号,乃帝君将来成佛之称。正不知尚当经历若干恒沙劫,供养承事若干佛,而后得证此位也。岂曰现今即具三十二相,八十随形好,坐菩提树而成正觉哉。帝君位次,尚在玉帝之下。夫以玉帝而望菩萨,犹远之又远,况帝君之于佛乎。若云现今即证斯果,则欲尊帝君,而适以诬帝君矣。

【译白】帝君说:“我信奉佛教后,顿悟不二法门旨趣。居住于清凉宝山,仍主管民间疾苦之事。当时蜀地遭水灾,很多人被洪水淹没,又苦于瘟疫、疾病、毒疮等传染病的蔓延。我化做村民,充当艄公,拯救淹溺者数千人。又化成太医生,亲自为病者诊治,也救活很多人。遇灵鹫山释迦牟尼佛,为我授记说:‘你于未来世,当得做佛,号安乐不动地、游戏三昧定慧王菩萨、释迦梵证如来(知帝君将来必成佛,则知我们将来也必成佛)。’”[按]鹫峰古佛,即灵鹫山释迦如来。释迦佛为现在贤劫千佛中第四尊佛,而称为古,是因为释迦佛已入涅槃了。安乐不动之圣号,是帝君将来成佛之称呼,但不知还要经历多少个恒沙劫,供养承事多少佛,而后得证此位。岂能说帝君现在即具三十二相,八十随形好,坐菩提树下而成正觉了呢?帝君目前之位次尚在玉帝之下。以玉帝之位次而望菩萨,还差得远之又远,又何况帝君与佛之间的距离呢?若说帝君现今即已证佛果,则本想尊崇帝君,而反成诬损帝君了。

【原文】问,轮回之说,现所固有,但出诸释典,孔子未尝明言耳。?答,理之所在,便当信受,何论释典,何论儒书。必待孔子之言而信,则孔子一生言语,得传于后者,无几矣(一部论语,不过一万二千七百字,孔子所言者,止八千五百零三字)。若因记载所无,便为儒者所弗道。则六经〖诗,书,礼,乐,易,春秋,称之为六经〗,四子书〖论语,大学,中庸,孟子四部经典的合称,也称四书〗中,孔子从无一言道及自己父母。将身为儒者,亦不当谈及自己之亲耶。况精气为物、游魂为变之说,即是轮回之理。中庸论诚,不曰物之始终,而曰物之终始。周易六十四卦,不终之以既济,而终之以未济。皆寓循环无穷之意。其之所以不能如释典之详明者,只因人世圣人,不能洞见过去未来,及天上天下之事耳。中庸明明说及其至也,虽圣人亦有所不知。何足为病。◎桃李虽遇春始花,然萌芽初伏,即在叶未黄落之时。暖气虽遇春始见,然一阳初动,已在冬至凝寒之候。世间万事皆然,何独于人而疑之(此亦格物之学)。

【译白】问:“轮回之说,现实中固然是有,但只是出自佛教典籍,孔子未曾明说啊?”?答:“只要符合天理,便当相信接受,无论是出自佛典,还是来自儒书。若必得出自孔子之言才信,孔子一生之言语,得以流传后世的并不多(一部《论语》不过一万二千七百字,孔子所说的,只有八千五百零三字)。若因记载所无,就认为儒者对此不值一谈。则六经四书中,孔子从无一言提及自己父母,难道后世身为儒者,也不当谈及自己父母吗?何况《易》中精气为物、游魂为变之说,即是轮回之理。《中庸》论诚,不言物之始终,而说物之终始。《周易》六十四卦,不以既济为终结,而以未济为终篇,皆隐寓循环无穷之意。其之所以不能如佛教典籍阐述得那么详明,只因为世间圣人不能洞见过去、未来及天上天下之事罢了。《中庸》中明明说,至理论至极处,即使圣人也有所不知。又何足怀疑呢?”◎桃李虽到春天才开花,而萌芽初伏却在叶未黄落之时。暖和的气候虽到春天才出现,而一阳初发却是在冬至寒冷之际。世间万物循环皆如此,何独于人之生死轮回而怀疑呢?

【原文】问,佛教之来,始于东汉,故轮回之说,多在汉后。唐虞三代时,未之前闻也。?答,噫,可谓枉读古人书矣。且而不闻鲧殛羽渊,其神化为黄熊乎(出《史记正义》,熊音乃平声)。不闻卫康叔,见梦于襄公之妾乎(出《史记》)。不闻齐襄公所见大豕,从者以为公子彭生乎(出《左传》)。不闻杜伯现形,挟朱弓彤矢,以射周宣王乎(出《墨子传》)。不闻狐突遇太子于下国,老人报魏颗以结草乎。不闻二竖居晋侯膏肓之际,即向所杀之赵同赵括乎(俱《左传》)。不闻吴王杀公孙圣于胥山,太宰三呼之而三应乎(出《法苑珠林》)。不闻越军祭伍子胥,杯动酒尽乎(出《吴俗传》)。若是者,试问在汉明帝前,抑在汉明帝后乎。吴季子曰,骨肉复归于土,命也。若魂气,则无不之也。此言可以悟已。

【译白】问:“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时,所以有关轮回之说,多在东汉以后。唐尧、虞舜乃至夏、商、周三代时,未听说过有轮回之事啊?”?答:“唉!真是枉读古人书了。难道没听说过鲧(夏禹父)奉尧帝之命治水,九年未治平,被处死羽渊,其神识化为黄熊(熊,音乃,平声)吗?没听说过已逝之卫康叔托梦告诉卫襄公之小妾,要转世做她儿子吗?没听说庄公八年,齐襄公在贝丘打猎,见一大猪,而随从者都见大猪是已死公子彭生所变吗?没听说过被周宣王所杀之杜伯现出人形,拉开赤红色弓箭射杀宣王吗?没听说过僖公十年秋,狐突于下国遇见已死太子申生;宣公十五年,有一位已死老人结草帮魏颗俘获秦国大力士杜回,作为报答魏颗曾救其女儿之恩德吗?没听说过成公十年,曾被晋侯所杀之赵同、赵括化作两个小鬼潜居于晋侯之膏肓处吗?没听说过吴王夫差于胥山杀死公孙圣,太宰三呼公孙圣,而公孙圣三应吗?没听说过越军祭祀伍子胥时,只见酒杯一动,酒便被喝尽吗?以上诸事,请问是发生在汉明帝之前,还是在汉明帝之后呢?吴国延陵季子说:‘骨肉躯体归葬于土,是命之归宿。而魂气,则无处不可以去。’或许可从中悟出些道理。”

【原文】问,忠臣孝子,自当千古不磨。帝君七十余化,固无足疑。至庸夫俗子,一死之后,魂魄散矣,安在旷劫长存。?答,形有大小灵愚,性无大小灵愚。若一为庸夫,遂尔磨灭,则帝君邛池方化时,不过寸许小蛇耳,散莫易散于此,今日何以复有帝君。

【译白】问:“忠臣孝子之魂魄,理当千古不灭。帝君七十多次化身,固然无可怀疑。至于凡夫俗子,一死之后,魂魄随即消散,何能旷劫长存?”?答:“形体虽有大与小、聪敏与愚笨之分,而真性并无大与小、聪敏与愚笨之别。若一为庸夫,魂魄随即磨灭,则帝君在邛池转世化生时,不过寸长小蛇罢了,散莫有比此更容易散的了,今日何以还有帝君呢?”

【原文】问,历观记载,信知三世之必有。但近见朱子小学,谓死者形既朽灭,神亦飘散,是以生疑耳。?答,小学所引范文正公(范仲淹)语,谓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,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,此亦朱子之言乎。客曰,亦朱子之言也。答,然则既已形灭神散,更有谁人羞见祖宗耶。且祖宗亦已散灭,谁复见此不恤宗族之人耶。前后所言,本相矛盾(此段文义,本于空谷大师尚直编)。夫啖果者先除其核,食肉者务去其骨。子读小学,何乃偏取其骨而食之,取其核而唤之乎。且尧舜周孔,儒宗之山斗也。然在虞书,则曰,祖考来格。周公告三王曰,予仁若考,能事鬼神。孔子则弹琴而晤文王,梦寐而亲姬旦。明明皆以前人为不散灭也。谓先儒之言当信,则尧舜周孔愈当信。若谓尧舜周孔不足信,何有于先儒。况人死果若散灭,则先儒虽贤,今日亦在散灭之数,春秋二祭,可以不设。若现今尚行春秋二祭,则散灭之说,为后人者先不信奉矣,又何以服天下后世乎。孟子读武成,尚止取二三策。何况小学。

【译白】问:“遍读各种记载,信知三世轮回确实是有。但近见朱熹《小学》,说死者形体既已朽灭,神魂也随之飘散。因此心中又产生疑惑。”?答:“《小学》上还有一段引自范文正公的话,说因祖宗积德百余年,才有我今天为官之福泽。倘若我独享富贵而不体恤周济宗族,他日有何面目见已逝之祖宗呢?此也是出自朱子《小学》之言吧。”客人说:“没错,也是朱子之言。”“那么,既然形体朽灭神魂消散,更有谁人羞见祖宗呢?且祖宗也已形灭神散,又有谁还能见此不恤宗族之不孝子孙呢?《小学》前后所说,岂不是自相矛盾?吃果子先要除其核,吃肉定要去其骨。你读《小学》,为何偏要取其骨而啃,择其核而吃呢?况且尧、舜、周公、孔子,是儒家宗师中的泰山北斗,然而《虞书?益稷》上则说:‘祖先降临。’《周书》中周公祝祷太王、王季。文王说:‘我像祖考先王一样仁义,且能奉事鬼神。,孔子则于弹琴时会晤文王,于睡梦中亲见周公。儒书中诸多记载明明都认定前人的神魂是不散灭的啊。倘认为像朱子这些先儒之言当信,那么尧、舜、周公、孔子就更当信。若认为尧、舜、周文王、孔子不足信,又哪有先儒存在?况且若人死后神魂果真散灭,那么朱熹这些先儒不管有多贤明,而今也同样早归散灭了,春秋二季之祭祀,便可不必举行。倘若现今仍行春秋二祭,则形灭神散之说,作为他们的后人首先就不当信奉了,又凭什么来说服天下后世呢?孟子读《书?武成》,只择取其中二、三策,何况《小学》呢?”

【原文】问,神明不灭,还复受生,既闻命矣。若谓以人化兽,以兽为人,吾不信也。?答,形随心变,一念仁慈,人天侪(chai)伍。一念凶恶,鬼畜胚胎。善恶既互为而不纯,则人兽亦迭化而不恒。若云人定为人,兽定为兽,则初分人兽时,不亦偏枯之甚乎。◎有人问一僧云,人之体何以直行,兽之身何以横走。僧曰,人之前世心直,故今世之身亦直。兽之前世心横,故今世之身亦横。夫心直心横,顷刻变异,其形则为人为兽,岂非颠倒无常者乎。又人惟有惭有愧,故人则有衣。兽唯无惭无愧,故兽独无衣。又人惟有福,故随冬夏而递更裘葛。兽因无福,故历寒暑而止此羽毛。又人于宿世,常发善语,慈和语,利益语,诚实语,尊信三宝语,故今世随心所发,口中能历历道之。兽于前世,常作恶语,妄语,讦(jie)人隐私语,斗构是非语,秽语,镑佛镑法语,不信因果语,故今世有口无言。纵饥渴垂毙,而不能索食。白刃刺心,而不容置辩(此亦格物之学)。

【译白】问:“人死神魂不灭,还会再转世,我已听明白了。若说人死后转生为兽,兽死后转生为人,我不能信。”?答:“形体随心念而变。一念仁慈,可跻身人天。一念凶恶,即种鬼畜胚胎。既然为善为恶互相夹杂不纯,则为人为兽也轮回转换而不恒常。若说人死定还为人,兽死定还为兽,那么造物者初分人兽时,岂不是太不公平了?”◎有人问一僧说:“人之身体为何直立而行,兽之身体为何爬而横走呢?”僧说:“人之前世心直,所以今世之身也直。兽之前世心横,所以今世之身也横。”心直心横,顷刻变异,因而形体倏忽转世为人,倏忽再世为兽,岂不是颠倒无常?又因为人知惭知愧,所以人则有衣。兽无惭无愧,所以兽独无衣。又人因行善修福,所以随冬夏而更换裘葛。兽因无福,所以无论寒暑都只有一身羽毛。又,人于前世,常说善语、慈和语、利益语、诚实语、尊信三宝语,所以今世随心所想,口中都能——说出。兽于前世,常说恶语、妄语、讦人隐私语、斗构是非语、秽语、谤佛谤法语、不信因果语,所以今世有口而不能说。纵使饥渴濒死,也不能开口乞食。即使刀刃刺心,也不能出言辩屈。

摘自安士全书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广义节录:当来证果

看网友对 当来证果 的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