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安士全书 > 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广义节录 > 不愧孝友

不愧孝友

【原文】帝君曰,予皇考姓张,讳无忌,事周厉王,为保氏。时王耻闻过失,至于监镑,怒皇考谏诤,窜死番阳。时予尚幼,从母黄氏,迎丧,归葬河朔。十岁就外学,名予曰忠嗣,追先志也。既冠,王父【祖父〗平子,字予曰仲。母氏慈祥明辨,笃于教训(帝君自言母氏日诵观经,晚年无疾坐化。益信此时已有佛法)。值宣王即位,诏先朝臣子,死于非辜者,咸录其后。予禀母命,诣京师,登肺石以自明。有诏复皇考官,谥曰献,仍以予为保氏。予先有兄允思,不幸早逝,母氏痛之。遂以次子楙阳,承其后,以慰母心。王母赵氏终,王父寻亦不起。予以孙承子,服斩衰三年,哀毁闻于中外。时以孝友称予,字而不名。[按]此即诗所谓张仲孝友也。帝君母夫人乃前日祷于君山之妇,未为母之时,帝君受其拜,既为母子后,彼复受帝君拜矣。然毕竟谁当拜,谁不当拜。是故观于儒,而后知五伦之方。通于释,而后知五伦之圆。

【译白】帝君说:“我先父姓张,名无忌。周厉王时,于朝中任保氏(以礼义匡正君王、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)。当时厉王忌讳听人说他过失,乃至对说他过失的人加以监禁。先父直言劝谏,激怒厉王,他将先父流放番阳(今江西省北部),以至客死。那时我还年幼,随母亲黄氏前往番阳迎丧,将父亲归葬河朔(黄河以北地区)。我十岁时就读外学(古代设立太学以外的学校),取名忠嗣,意为继承先父遗志。成年后,祖父平子,为我取字仲。母亲慈祥明辨,勤于教育训导(帝君自己说:‘母亲每天诵《观经》,晚年无病而逝。’更证明那时已有佛法)。时值宣王即位,诏令先朝臣子有死于无辜的,都记录其后代名字。我秉承母命,往京城,登肺石为先父击石鸣冤。宣王下诏恢复先父官职,追封谥号献,仍命我为保氏。我原有一兄名允思,不幸早亡,母亲每想起就伤心。我便以次子楙阳继兄之后,以安慰母亲。祖母赵氏去世不久,祖父也去世,我以孙子名分代替父亲为祖父母服丧三年。由于悲哀过度而毁损了身体,因而朝廷内外皆知。当时人们都以孝友称我,而不呼我名字了。”[按]此即《诗经?小雅》上所谓的张仲孝友。帝君母亲,即是从前曾祈祷于君山之妇。未为帝君母亲之时,帝君曾受她拜。既与帝君成为母子后,她反受帝君拜。然而究竟谁当拜、谁不当拜呢?因此,了解儒家思想之后,便知五伦关系是合理的。通达佛法教义之后,便知五伦关系是圆融的。

摘自安士全书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广义节录:不愧孝友

看网友对 不愧孝友 的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