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安士全书 > 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广义节录 > 设法救民

设法救民

下附征事二则

设法救民(出自《皇明通纪》)

【原文】明宣宗朝,南直隶〖直接属于京师的地区】巡抚周文襄公忱,爱民如子,理财无出其右。初下车〖指官吏到任〗,即问民疾苦,深以苏松赋重为忧。乃于大有之年,用官钞籴米,储积以备赈济。宣德八年冬,奏济农仓法,命下,遂与苏州太守况钟,松江知府赵豫,常州知府莫愚,协谋力行。苏州得米三十万石,并松,常二州,分贮于各县。其明年,江南旱,苏,松饥民凡三百余万,尽发犹不足。忱复思广为之备。先是各府秋粮当输者,粮长里胥,多厚取于民,而不即输官,逃负者累岁。忱乃于水次置场,择人总收发运,细民径自送官,不入里胥手,所费已减三分之一。又三府当运粮一百万石,贮南京仓,以给北京军职月俸,解送等费,每石约费六斗。忱与钟等谋曰,彼能南京受俸,独不可于此受乎。若此处给之,既免劳民,且省费六十万石。以人济农仓,农无患矣。钟等称善。于是请于朝而行之。而苏州一府,已得米四十万石,又加以平籴所储,凡六十余万石。忱曰,不独济农,凡运输有欠失者,亦于此给借赔纳,秋成如数还官。若民夫修筑圩岸,开浚河道,竟计口以给之。朝廷皆从其议。明年,江南又大旱,令诸郡大发济农仓赈之。由是田无禾,而民不知饥,前后活人百余万。正统元年,忱别定南畿〖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〗官田斗则,苏州一府,遂减秋粮八十余万石,他州有差。苏松三百年来,屈指泽及于民之多者,必以公为第一。而公自视欿然〖欿(kan)然,谦和不自满之态〗,和易近物,好施出于天性。方外衲子,有所建造,必向公募缘,公从无一拒,或有出于望外者。然公之财用益丰。江南依为福星者,二十余年,民生其间,何其幸也。

【译白】明朝宣宗年间,南直隶巡抚周忱(谥文襄)爱民如子,管理经济财务无人能超过他。他刚上任时,即察访民间疾苦,深以苏州、松江二地之赋税过重为忧。周忱于是在粮食丰收之年,利用公款买进大米,储积起来,以备赈济百姓。宣德八年冬,周忱上奏济农仓法,得到皇帝应允,他遂与苏州太守况钟、松江知府赵豫、常州知府莫愚协商实行。苏州收得三十万石米,连同松江、常州两府收来的,分别贮存于各县粮仓。第二年,江南遭旱灾,苏州、松江两地有三百多万饥民,贮存的粮食全部发完还不够。因此周忱又计划再增加储积量。原先各州府秋天交纳官府粮食时,当地征粮的粮长及乡村的里长往往向百姓多征粮食,却不完全及时上交官府。每年都有农民因交不起田租而逃往他乡。周忧就在各河边码头设置收粮点,派人总管收粮、发粮及运输,百姓直接把粮食送到官府,不经乡村里长手,这样一来,损耗即减少了三分之一。又,三府按规定当运粮一百万石送南京仓贮存,用来供给北京军界每月的俸粮,其运输费用,每石就耗去六斗。周忱与况钟等商量说:“他们既能到南京接受俸粮,何不可到此处来接受呢?若在此处直接供给,既可免除人力劳苦,还能节省六十万石粮食,以此转入济农仓,农民就无后顾之忧了。”况钟等都赞成这个做法。周忱于是请奏于朝廷,获准后当即实行。仅苏州一府就已得大米四十万石,再加上平价买进储存的,共六十多万石。周忱说:“有这么多储粮,不仅可用来赈济百姓,凡是运输途中有损失的,也可从这里借给赔偿,等秋天收成时,再如数偿还官府。若农民修筑圩坝堤岸,疏通开挖河道,可按人口供给粮食。”朝廷都听从了他的建议。第二年,江南地区又大旱,他传令各郡打开济农仓赈济百姓。因此,虽然田里没有禾苗,而百姓却没有遭受饥饿,前后救活了一百多万人性命。正统元年,周忱重新审定南京管辖地区官田的交粮标准,仅苏州一府就减掉了秋季公粮八十多万石,其他州只是数量上有些差别而已。苏州、松江三百年来,在屈指可数的人物中,对百姓恩泽最多的,当推周忱为第一。而周忱犹嫌自己尚有诸多不足之处。他平易近人,喜欢布施出于天性。凡僧尼遇到修建寺院、塑造佛像等,必定向他募缘,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一次,甚至有时捐助的数目超出僧尼的期望。然而他的钱财物用却越来越丰厚。江南百姓把他当做福星二十多年,百姓生活在他所治理的地方,是多么幸运啊!

摘自安士全书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广义节录:设法救民

看网友对 设法救民 的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