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> 黄柏霖老师主讲《安士全书》(第109集)

黄柏霖老师主讲《安士全书》(第109集)

黄柏霖老师 讲于20200604

台孝廉讲堂 

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,大家好!

今天我们研讨《安士全书·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》,经文第六十三,“常须隐恶扬善”。

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,二百九十五页第二段,我们看经文:

“下附征事三条”

“宿世口业(发觉净心经)”

“佛在祇洹(huán)说法。有六十初发心菩萨。共到佛所。五体投地。悲泪如雨。各问宿世业缘。佛言。汝于拘留孙佛时。(贤劫千佛中第一尊佛)出家学道。道心减灭。其时有信心檀越。供养二法师。极其钦敬。汝于是时。生嫉妒心。在彼檀越所。说法师过。令彼渐生轻慢。断其善根。以是因缘。堕于四种地狱中。若干万岁。后得为人。五百世中。生盲无目。愚痴无智。常为人之所鄙贱。汝等将来命终后。于五百岁正法灭时。尚当生于恶国恶人之处。为下贱之人。被他诽谤。迷失本心。过是五百岁。然后灭尽一切业障。得生于阿弥陀佛国。极乐世界。时彼如来。方授汝菩提之记。”

好,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:

“祇洹”,“祇洹”就是祇园精舍,又称祇树给孤独园,简称祇林、祇陀林、祇园、陀林、祇园精舍、逝多林等,它是位于印度北部舍卫城南郊,是释迦牟尼佛当年传法的一个重要的道场,它比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要稍微晚一点,是佛教史上第二栋,专供佛陀以及佛陀的僧众所使用的建筑物,是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。祇园精舍是由拘萨罗国富商给孤独长者发愿建造的。给孤独,原名须达多,意思就是善施,他喜欢周济贫困,尤其是对孤独老人,因此称为给孤独,意思就是“给予孤独老者”。他看到城南郊二公里处的一处园林,景色宜人,清幽雅静,正是设立精舍的理想地点。他就跟园林的主人祇陀太子商量。

祇陀太子是波斯匿王的儿子,那祇陀太子因为他富贵多金,他就故意为难给孤独长者,给孤独长者想买这个园林,他说,你把黄金全部都铺满这个园林,我再卖给你。他本来想这样,给孤独长者会打消此意,结果没想到他道心坚固,坚持要供养佛陀。所以他这个真诚供养,佛陀请舍利弗来帮助他建立这个祇园精舍,在动土的时候,舍利弗就告诉给孤独长者说,你的天宫的宫殿已经完成了。

那当时给孤独长者非常真诚的,就真的变卖家产,就把这个祇陀太子的花园全部的地上都铺满了黄金,于是感动了祇陀太子,说,那你让我一起跟你共同发心,供养佛陀。给孤独长者本来没有答应,他说,那不然这样,我就把所有园林里的树木全部砍掉,这样就不能够庄严无比了。后来给孤独长者没有办法,说,好,那我们一起共同培植这个福田,我们一起供养佛陀。所以叫做祇树给孤独园,就是祇陀太子的树,给孤独长者的园林,才叫祇树给孤独园,是这样来的。

那么佛陀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,大概二十几年。我们知道佛陀当时的僧团是有非常多的弟子,一千二百五十人俱,《无量寿经》里面讲,一万二千人俱,是这么多人。你看看,一千二百五十人要住在里面,寮房要多少间,这个僧团是非常大。所以为什么佛陀要制定戒律?是这样来的,只要一看到弟子犯过错,就马上制一条戒律。那佛陀大概他的讲经说法,有三分之二的经典,都在这边讲的,譬如说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《金刚经》,都在祇园精舍讲的。为什么佛陀会接受他的供养在这个地方呢?其实也有过去生的因缘。在《佛本生故事》中,就佛陀的本生故事里面,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,曾经在这一片地区,就是这一片园林,当过鹿王,佛陀示现作鹿王,所以跟这一块地有很深的因缘。

再来,“初发心菩萨”,就是新发意菩萨,刚发菩提心的这种菩萨。“菩萨”,就是菩提萨埵。旧译是大道心众生,新译叫觉有情。意思就是说,发菩提心,勇猛精进,想要成就佛果的大乘众,学习佛道而求大觉的人。

再来,“五体投地”,“五体投地”,投五处于地,为敬礼之最上者,就是最恭敬的敬礼。《行事钞·下之三》曰:“《地持》当五轮至地作礼。《阿含》云:‘二肘二膝顶名轮也。’亦云五体投地。先正立已合掌,右手褰(qiān)衣,屈二膝已,次屈两手以手承足,然后顶礼。起顶头次肘次膝,以为次第。”这个《阿含经》里面讲说,这个“二肘二膝顶名轮也”,就五体投地。那么“右手褰(qiān)衣”,是揭起衣,“屈二膝”,就把二膝跪下去,那两手来接佛足,然后顶礼。

那再来,“拘留孙佛”,“拘留孙佛”又译为所应断已断,灭累,成就美妙等。他是过去七佛中的第四尊佛,现在贤劫一千佛中的最首者,就是第一尊佛。于贤劫中第九减劫,人寿六万岁时出世。

我们现在来跟大家报告过去七佛,就是毗(pí)婆尸佛、尸弃佛、毗舍浮佛,这三尊佛是过去庄严劫的九百九十八、九百九十九、第一千佛,这个是过去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;那拘留孙佛、拘那含牟尼佛、迦叶佛、释迦牟尼佛,是现在贤劫的四尊佛,第一尊佛,拘留孙佛,第二尊佛,拘那含牟尼佛,第三尊佛,迦叶佛,第四尊佛,释迦牟尼佛。那第五尊就是弥勒佛,就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,龙华三会,来到人间作佛。

再来,“檀越”就是施主。“越”为施之功德,已经超越了贫穷海之义。这个叫“檀越”。

那“四种地狱”,《发觉净心经》记载,四种地狱分别指:阿鼻大地狱、活地狱、黑绳地狱及热地狱。

好,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:

宿世口业。(据《发觉净心经》)。

佛在祇洹说法,有六十个初发心菩萨,一起来见佛,五体投地,悲泪如雨,求问自己前世的事情。佛说,你们在拘留孙佛时,出家学道,道心渐渐消失。当时有一位很虔诚的施主,供养两位法师,极其钦敬。你们在这个时候,生起了嫉妒心,对施主说法师的坏话,让施主渐渐轻视怠慢法师,断送了他的善根。因此,你们死后堕落在四种地狱里面。若干万年后,才又为人,五百世中,都是瞎子,愚痴无智,常常被人轻视侮辱。你们将来在五百年正法灭时,还会投生到恶国恶人的地方,成为下贱的人,被别人毁谤,迷失本心。过了这五百年后,就灭尽了一切业障,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,这个时候,阿弥陀佛才给你们授记成佛。

所以这个“宿世口业”,这个果报很惨烈。这六十个初发心的菩萨,一起来见佛,问他们过去生的因缘。佛陀跟他们讲说,过去世,有一位很虔诚的施主,供养两位法师,而且非常的虔诚、恭敬。你们对施主,就说法师的过错、坏话,让施主退失道心,断了他的善根。所以那六十位初发心的菩萨,就堕落到四种地狱里面去,若干万年。这是第一次的果报,这个果报很重。第二次果报,五百世中都是瞎子,然后愚痴无智,被人家轻视侮辱。那第三次呢,五百岁正法灭时,你们又投生到恶国恶人的地方,成为下贱的人,而且被人家毁谤,因为你过去生毁谤人家,迷失本心。要经过这三次的转生受身,受尽这个苦报以后,在五百年后,才灭尽一切业障,最后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才给他们授记成佛。你看,这么惨重的果报,所以口业造不得。

我们今天就来探讨,大家都会犯的,包括学佛的,没有学佛就更不用讲,一定造口业的,就是不说僧人过。这个题目是我取的,不说僧人过。

那戒律上有一条说,“不说四众过”。哪四众?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。所谓“不说四众过”是指不可以跟别人说四众的过错。又所谓“不说四众过”是指不要在大众中指责四众之过。这一条,确实大家都容易犯,包括我在内,我们都要自我警惕,不要跟人家结恶缘,不要造这种谤僧的口业。刚才我已经讲过这个,前面那六十个初发心菩萨,那三次转世的转生受身的那种惨烈果报了。

为什么不能说四众过呢?我们把它归纳,有下面六点。

第一点,因为四众都是修行人。如果是比丘跟比丘尼他们还没有开悟,他们是凡夫僧,凡夫僧还有烦恼,跟你一样啊,我们也是凡夫,也是有烦恼,都在修正自己的过错,修正自己的行为。所以我们不要去说这个四众的过错,造了这个口业。这是第一点。

第二点,因为四众都是修行人,就算有些他真的修行得不好,德行有亏,就算是凡夫,是败类。那么譬如说他这些僧人,得到人家的供养,因为他修行得可能不如法,或者不如律,那你在旁边造口业,毁谤说这个是假僧人,供养这种破戒的僧人没有功德,那么这个就谤僧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接受众生的供养,他会教众生不要做坏事,他会说吉祥话,他至少会告诉众生、供养者,行善法,或者为众生作一个简单的开示,这也给众生种人天的福田。这是第二点。

第三点,因为这个四众里面,也有可能是菩萨游戏人间示现的,你也不晓得他到底是不是菩萨游戏人间,他示现过失给你看,就像什么?甘露火王,我们上一集讲的,他脾气非常暴躁,他示现瞋。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的时候,甘露火王他也是参访的对象,甘露火王,他示现什么?瞋。胜热婆罗门,他示现愚痴。伐苏蜜多女,她是个妓女,她示现是贪。他们三位是示现贪瞋痴,是游戏人间,以教众生,他教化众生。所以你说四众过,你也没有这个智慧法眼,不知道说是不是菩萨示现。所以这一点也是我们要警惕的。

第四,在四众里面都是修行人,纵然是真的有人犯戒,没有好好修行,但是他也不至于说,到十恶不赦的坏人。他比起外面那些为非作歹的人,他算是也有行一些善法。就是我们不能用太高标准来要求。

第五,这四众里面,他有时会犯戒,我们反而要护他的法,让他能够突破修行的困境,让他有机会返迷归悟,让他能够生忏悔心。那么如果你毁谤他,造口业了,让他们退失道心,这样反而造成他修行上的障碍,不够慈悲。

第六,你想想看,如果我们自己犯错,我们希望别人说我们的过失吗?当然不要,那这就是同理心的问题。

以上这六点分析,就是不说四众过的原因。

接下来,我们来聆听佛陀的叮咛。佛陀在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》〈无依行品第三之一〉里面有经文,开示得非常清楚。这一部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》,我曾经在佛陀教育基金会讲过这部经。我一共讲过,地藏三经,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讲过很多次了,再来是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,第三部就是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》,这部经其实很深,非常的深。那么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上半卷讲事相上的,比较简单,就木轮相法,但下半卷就不好说了,它一实相印,那这开悟的境界,非常的深,完全讲心地法门。那么为什么我特别要引用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》呢?因为我就是要提醒各位,不说四众过,尤其是说出家人的过错,这个果报很重,千万犯不得。我们绝对要做到什么?做到恭敬。我们现在来看这段〈无依行品第三之一〉经文:

“佛告天藏大梵天言:‘善男子!若诸有情于我法中出家,乃至剃除须发被(pī)片袈裟。若持戒、若破戒、下至无戒,一切天、人、阿素洛等,依俗正法,犹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、或闭牢狱、或复呵骂、或解肢节、或断其命,况依非法?’”

我们一段一段解释。在第一段经文,佛告天藏大梵天,善男子,如果有有情众生,在我这个佛法里面出家了,他现出家相了,头发剃除了,披上袈裟了。如果他有持戒,他犯戒,乃至于他完全没有守戒律,一切天、人、阿素洛,“阿素洛”就是阿修罗,依照世间法律,尚且不应该用鞭杖,或者捶打、捶拷他的身体,或者是把他关起来,或呵骂或解肢节,或者责备他,或者伤害他的手脚,或者杀害他的生命,何况是依非法呢?

那么这一段就是说,就算是他破戒、无戒,你都不能够这样去伤害他,就包括什么?或闭牢狱,要把他关起来。

我在木栅分局,就文山一分局,当副分局长,我真碰到这个事情。我有讲过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》,所以我做得都如理如法。派出所送上来,民众报案说,我们这个文山一辖区的菜市场,有一个假和尚在托钵。他也真是穿的出家人的僧服,又披了袈裟,他也带了一个钵,那在菜市场里面跟人家化缘。大概有一些没有学佛的民众就认为他是假和尚,然后就报告警察,把他带到派出所来,派出所就给他依法办理。问完笔录,照理讲是不能问笔录,给他告诫以后,因为僧人只能依戒律,不能依法律。后来到我这边,我就把案子退回去了。后来我给那位僧众,奉劝他,我说,希望你好好精进用功,自然有人会供养你,你也不要让民众有造口业、毁谤三宝的行为。我希望你如法如律的修行,护持三宝,作众生的典范。后来我说,我不给你移送法办,我放你回去。那我再跟分局长报告,这个案子不成案,因为证据不足,不能成案,就叫派出所给他释放。

这就是什么?我遵照佛陀的教诲,我们至少要恭敬他,他有一天可能会成佛。为什么?就像莹珂法师一样,莹珂法师是一个破戒法师,他念佛念三天,阿弥陀佛都被他念来了。他跟阿弥陀佛说,我要往生极乐世界。阿弥陀佛说,你还有十年的寿命。他跟阿弥陀佛说,不行,我再多留一天,我就多破戒一次,我又下地狱了,我十年寿命不要了,阿弥陀佛你赶快接我走。阿弥陀佛说,好,那你准备好,三天后我来接你。莹珂法师跟人家讲,说他要往生极乐世界,没有一个人相信,破戒法师怎么可能会往生极乐世界呢?那大家说,好吧,姑且信之吧,只有三天而已,我看你能不能够真的预知时至。三天后,他真的在大殿,请求大众送他一程,助念,就在大雄宝殿坐化往生。宋朝莹珂法师,他是破戒的僧人。所以你应该有给他悔改的机会,有给他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的机会,众生本来是佛。

好,第二点,我们看经文:

“何以故?除其一切持戒多闻于我法中而出家者,若有破戒,行诸恶法,内怀腐败如秽蜗螺,实非沙门自称沙门,实非梵行自称梵行,恒为种种烦恼所胜,败坏倾覆。如是破戒诸恶苾刍(bì chú),犹能示导一切天、龙、药叉、健达缚、阿素洛、揭路荼、紧捺洛、莫呼洛伽、人、非人等,无量功德珍宝伏藏。

又善男子!于我法中而出家者,虽破戒行,而诸有情睹其形相,应生十种殊胜思维,当获无量功德宝聚。何等为十?”

好,我们先解释里面这些字句,名相注释。这个「蜗螺」,「蜗」就是蜗牛,「螺」就像螺蛳一样,螺就螺蛳、蜗牛。“苾刍”就是比丘。那“天、龙、药叉、健达缚、阿素洛、揭路荼、紧捺洛、莫呼洛伽、人、非人等”,这个是什么呢?这个就是天龙八部。天龙八部是“天、龙、药叉”,“药叉”就是夜叉,“健达缚”就是乾闼婆(qián dá pó),“阿素洛”就是阿修罗,“揭路荼”就是迦楼罗,“紧捺洛”就是紧那罗,“莫呼洛伽”就是摩睺(hóu)罗迦,这称为天龙八部。

好,我们看这一段经文的白话解释。佛陀说,“何以故”?除了这个持戒多闻的这种比丘或是比丘尼以外,如果在我佛法里面出家的,如果他们有破戒的这些恶行为,就像那个很污秽的蜗牛或是螺蛳一样。他们不是沙门,可是自称沙门,他们不是修清净行的,可是说自己修清净行的,他们常常被这些烦恼,败坏他们的修行。像这些破戒的诸恶比丘,他还能够示现他那个出家相,给天龙八部看,天人看,龙、药叉、健达缚、阿素洛、揭路荼、紧捺洛、莫呼洛伽、人、非人等,天龙八部还会向他们学习,因为他们示现出家相,他们还有这个功德,还有这个无量功德,“珍宝伏藏”。所以佛陀说,善男子,在我佛法里面出家的,虽然他破戒行为,让这些众生都看到他们这些出家的这个形象。但是,你虽然看到,你应生十种殊胜的思维,你就可以获得无量功德宝聚。“何等为十”?这十条,我特地在这个地方讲出来,这也是隐恶扬善的一种。因为很多民众,或者很多学佛人,完全不知道这些事情,所以我必须要把它讲出来,这十种功德。

第一,“谓我法中而出家者,虽破戒行,而诸有情或有见已,生于念佛、慇(yīn)重、信敬、殊胜思惟,由是因缘终不归信诸外道师书论徒众,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”

你见到破戒的比丘,你能够生一个恭敬心,第一个功德是什么?他这些破戒比丘示现这个形象,如果你不毁谤他,你礼敬他,第一个功德,在我佛法里面出家的,他虽然破戒了,但是他至少怎么样?他让这些众生看到这些出家相,产生念佛心,我也想念南无阿弥陀佛。因为你见到僧人,不管他是有持戒或是没持戒,碰到你都“阿弥陀佛”,对不对?他会跟你念一句“阿弥陀佛”。你给他布施,他说“阿弥陀佛”,他会讲一句“阿弥陀佛”,那这样就培养你,就让你种下福田,种下这个种子。念佛,殷重心,你就会想相信佛法,或是想恭敬殊胜的佛法,这种思维念头就出来了。因为这样的因缘,你种下这个念佛种子,或是三宝种子,你就不会去皈依外道,也不会去看外道的书,也不会去看外道的经论,或者跟随外道的徒众学习,最后你就可以入离诸怖畏,进入大涅槃城,你就可以成佛了。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就是什么?解脱的境界,就是进入无上菩提,就不二法门。这是第一个功德。

第二个功德,“或有见已,生念圣戒殊胜思惟,由是因缘能离杀生、离不与取、离欲邪行、离虚诳语、离饮诸酒生放逸处,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”

第二个功德就是,你看到这些僧人,你就生起圣戒,看到僧人就想到说,很殊胜的持戒者,他那种殊胜的思维。因为这个因缘,你起了这个念头,你就会离开杀生这个过错,离开偷窃的这个过错,离开邪淫的这个过错,离开打妄语的这个过错。我们说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你就会离开打妄语的这个过错,你就会离开饮酒放逸的这个过错。最后你能够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

第三个功德,我们看经文。“或有见已,生念布施殊胜思惟,由是因缘得大财位,亲近、供养、正至、正行,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”

第三个,你供养僧人,你看到僧人你供养他,你生起了布施的殊胜的思维。你因为这个因缘,你将来得到财富,最后你就会去亲近、供养有这个正知正见、有戒行良好的这些出家人,你就会去供养这个僧宝。乃至于最后你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

譬如说你刚开始是有供养僧人,对不对?譬如说我,我的皈依师父传顗(yǐ)法师,是广钦老和尚的知客师,我在哪里见过他呢?我在佛具店,买佛具用品,那他也去那边看那个佛具。我看到他就“阿弥陀佛”。那完了以后,隔没多久,师父说,他要回去精舍。他那时候还没有道场,他离开承天禅寺,他后来是在台北市和平东路,成立了慕钦讲堂,他一直发愿想要成立,我的师公广钦老和尚,在都市里面有一个弘法道场,叫广钦纪念馆。我的皈依师父,一直到他往生,都没办法实现这个愿望。他本来是承天禅寺的知客师,那时当家师是传悔法师,那广钦老和尚把承天禅寺传承给传悔法师。第一代的住持就是广钦老和尚,那第二代住持就是传悔法师。

那后来我就开车了,我说,师父,那我送你回去。我就送他到和平东路青田街口,他下车,那刚好他下车到红砖道,我就给他一个顶礼,然后我包了一个红包供养他。就这个因缘,种下了我跟承天禅寺广钦老和尚的法缘。后来他在和平东路,靠近罗斯福路口,成立了慕钦讲堂。我常常去那边礼佛,他请我去做功德主。我每次都端戒定真香,每一次法会都当总功德主。他那边的阿弥陀佛也是我供养的,我替我妈妈供养一尊很大尊的阿弥陀佛,我也供养地藏王菩萨给传顗法师。后来我就请示师父说,你这个道场是租的,那可能租金要很多,我给你护持好不好?他说,不用了,你是公务人员,不要破费了。后来我还是坚持护持他,一个月一万元,我说,那我护持你水电。我也请一个朋友,也护持他一个月一万元,就一个月护持他两万元,那是多久以前呢?大概是在二十九年前,那时候我刚开始学佛。

这就是什么?你供养法师,我最后才有办法亲近什么?净空老法师,我最后才有办法供养果清律师,我最后才有办法供养宗兴律师,亲近供养这些正至正行的高僧大德。

第四点,“或有见已,生念忍辱,柔和质直殊胜思惟,由是因缘便能远离离间、粗恶、杂秽、瞋忿,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”

我们供养法师,我们见到法师,我们会生起忍辱心。因为出家乃大丈夫事,这是大丈夫的这个圣行,非将相所能为,他必须要修忍辱。我们看到僧人,我们就会学习到忍辱、柔和、质直、殊胜的这个念头。因为这个因缘,让我们远离了离间、粗恶、杂秽、瞋恨、瞋忿的这一种习性。乃至于最后能够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

第五,“或有见已,生念出家、精勤修行殊胜思惟,由是因缘能舍家法,趣于非家,勇猛、精进、修诸胜行,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”

我们去供养僧宝,我们供养僧人,我们看到出家人悠游自在,行云流水,三衣一钵,云游天下,非常的解脱,非常的殊胜,我们非常的向往,非常的仰慕,最后说不定因缘来了,你也出家了,你也现出家相了。就是这里面讲,你见到僧人,你产生一种出家、精勤修行的殊胜思维。因为这个缘故,最后你割爱舍家,最后你精进勇猛修行,成就了功德。最后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

好,再来,第六,“或有见已,生念远离诸散乱心静虑等至殊胜思惟,由是因缘心乐山林、阿练若处,昼夜精勤修诸定行,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”

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名相字句。“阿练若”,“阿练若”就是阿兰若。什么叫阿兰若?阿兰若就是丛林,简称兰若,是佛教的术语,它是指森林中的空地,可以供出家人、僧侣修行头陀行。我们现在讲茅蓬,在森林里面盖了一间木屋,在那边精进修行,很清幽的地方,清静的地方,那叫阿兰若。被引申作为佛教僧侣的聚集地。

第六点就是告诉你说,你见到僧人,见到出家人,你向往那种清净的生活,你就会离开这种散乱心,你想去修这个禅定的功夫,这个殊胜的思维。因为这个因缘,你就向往山林中的阿兰若处,你也希望学习他们,昼夜精勤修行,然后能够修诸禅定。最后能够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

第七,“或有见已,生念智慧殊胜思惟,由是因缘欣乐听闻读诵正法,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”

你供养僧人,你礼敬僧人,你最后想要跟他们一样,想要求得智慧,这种殊胜思维。因为这个因缘,最后你就深入经藏,听闻经法,护持正法。最后你也能够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

第八,“或有见已,生念宿殖出离善根殊胜思惟、软语慰问,乃至礼足,由是因缘当生尊贵大势力家,无量有情咸共赡仰,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”

那么你供养僧人,礼敬僧人,你就想起说,你也要宿世植积善根,这种殊胜思维,也能够学习软语慰问,乃至于礼足。因为这个因缘,那么你生在尊贵,有势力的大势力家,也是有无量的众生都共同来恭敬你。那最后你能够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。

第九,“善男子!于我法中而出家者,虽破戒行,而诸有情睹其形相,生此十种殊胜思惟,当获无量功德宝聚。”

佛陀就告诉我们说,你看到我佛门中的这些出家众,虽然他们是有破戒的行为,但是你们诸位有情众生看到他的形相,能够生这十种殊胜的思维,你们就可以获得无量功德宝聚。

最后,第十,“是故一切刹(chà)帝利王、大臣、宰相,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,或闭牢狱、或复呵骂、或解支节、或断其命。”

所以佛陀最后告诉我们,你们一切这些文武百官,就是刹帝利,这些大臣,这些宰相,你们绝对不应该用皮鞭、杖,杖打、捶打、拷打比丘或者比丘尼的身体,或者把他们关闭在牢狱之中,或者呵骂他们、责骂他们,或者伤害他们的身体,肢解他们的身体,或是杀害他们的生命,这些恶行都不能做。

这个以上是我引用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》〈无依行品第三之一〉,佛陀特别在这部经里面叮咛,我们对于破戒比丘都还要产生恭敬心,就可以获得无量的功德,跟大家分享。

再来,我们看下面的按语:

“按。毁谤三宝。拨无因果。与弒(shì)父。弒母。弒阿罗汉等。同为第一等重罪。以其断人善根。障人慧眼也。世俗见人斋供僧尼。未有不发阻挠之言。盖有二故。一则资性刻薄。以讥评讪(shàn)笑为才干故。一则昧于三世。不知三宝为大福田故。”

好,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名相注释:

“资性”就是资质、天性。指过去生中所带来的习性。

“讪笑”就是讥笑。

我们看这段按语的白话解:

毁谤三宝,拨无因果,与弒父、弒母、弒阿罗汉等,同为第一等重罪,以其断人善根,障人慧眼也。世俗见人斋供僧尼,未有不发阻挠之言。盖有二故,一则资性刻薄,以讥评讪笑为才干故;一则昧于三世,不知道三宝是大福田故。

那么这一段里面,周安士菩萨说,毁谤三宝,拨无因果,跟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,都是五无间阿鼻地狱的罪。这毁谤三宝,是断人家的善根,障人家的慧眼。所以世间人有时候看到人家供僧,都会产生什么?毁谤,而且都阻挠人家。不用供养,那些和尚都不从事耕作,有很多是这样,他不从事生产,不要供养他。阻挠之言,他们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供养三宝。有两个原因,第一个原因,批评的人,他的习性是刻薄的,所以他们讥评、讪笑,认为他自己很能干;另外一种是昧着三世因果,他不知道有三世轮回,不知道三宝是大福田。

那我们现在就根据这段按语,我们来谈一下为什么要供养三宝,我们就来探讨“不知三宝为大福田故”。我们常说,三宝门中福好修,一文喜舍万文收。我一共提供两点,第一个,燃灯供佛塔寺,最胜功德利益。这两点,我们都是用故事来说明。第二点,供佛一笠(lì),生为帝王。

第一个,在《譬喻经》的第二卷记载,惟卫佛涅槃后,有一个盗贼想要盗取佛寺中的这个财物,他无意中发现佛前那个供灯,那个灯快灭掉了,他就用箭去把灯炷挑正,让佛灯恢复光明。

等到佛灯恢复光明以后,他就见到那个庄严肃穆的佛像,毛骨悚(sǒng)然,他心里想,别人都拿宝物、拿钱来供养、求福,我怎么可以盗取佛寺中的财物呢?

他离开佛寺以后,就决定革心向善。九十一劫当中,恶念跟恶习气逐渐消灭,福德也不断的增加,而且常常投生在善处,后来他有机会、因缘听闻佛说法,证得圣果,他就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。你看,佛陀的十大弟子阿那律尊者,在九十一劫之前,他还是一个盗贼。九十一劫,他因为,只用那个弓箭,把那个佛前的灯芯(xīn),把它扶正而已,让灯恢复光明,这样的一个布施功德,九十一劫之中,他都是往生在善处,而且有机会听闻佛法,最后证得圣果,成为佛陀的弟子里面,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。他过去生以箭正灯,所以才能见佛,出家,而悟得道果,并且成为天眼第一。这就是三宝门中福好修。

再来,我们谈第二个公案,一文喜舍万文收,这是讲梁武帝,供佛一笠,生为帝王。我们看这个原文:

“志公答曰:‘我皇前世,是个樵(qiáo)夫,只因上山砍柴,遇见山间,灵坛古庙,庵宇朽烂,惟有古佛一尊,雨淋日晒,无人侍奉,汝自发起善心,将己头上箬笠(ruò lì)一个,遮盖佛身。佛以天眼观见有此善心,赞言善哉善哉,贫苦布施,甚为希有。汝于来世,当作上人。是故今生,得此福报也。’”

有一次,梁武帝就问他的国师宝志公禅师说,为什么我这一辈子可以当皇帝呢?梁武帝他当皇帝当多久?他当四十八年,梁朝皇帝,在南北朝的时候,他是南朝。他是吃素的皇帝,我们佛门吃素,是从梁武帝推展开始。宝志公禅师就回答他说,“我皇”,皇帝你前世是个樵夫,只因为你上山砍柴,因为樵夫一定是贫穷嘛,你上山砍柴的时候,你看到山间有一间灵坛古庙,看到这间庙,它的这个庵宇,就是它的建筑物,已经腐朽,快烂掉了,但是里面就有一尊古佛,因为这个庵宇朽烂,所以风吹雨打,日晒,就会漏水,太阳就会照到这尊古佛,没有人侍奉。那梁武帝在那一世,因为当樵夫,他就发起善心,他没有钱布施,他就把自己头上这一顶斗笠,拿这一顶斗笠就遮盖在古佛的身上。这个时候,佛以天眼看到樵夫的这个善心,就赞叹他说,“善哉善哉,贫苦布施,甚为希有”。有钱人布施是很容易,贫穷的人布施是很难得啊,“甚为希有”。“汝于来世,当为上人”,就是人间的人上人,就是帝王。所以今世你才有这个福报,当上帝王。这个就是供佛一笠,生为帝王。

后来宝志公禅师又给梁武帝一首偈语:“若要开通佛法门,殷勤供佛及斋僧……不信但看梁武帝,曾施一笠管山河。”这是《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经》里面有这段经文。就是说,如果你要在佛门里面大开圆解,你要在这一世里面能够开智慧,成就戒定慧,你应该殷勤的供佛,而且供僧、斋僧。你不信的话,你看梁武帝,只布施一个斗笠,就当上皇帝,管了天下了,管山河。

好,我们看下面这一段,我们看经文:

“口业余报(杂宝藏经)”

“罽(jì)宾国有一罗汉。名为离越。山中坐禅。有人失牛。寻踪而至。时值离越煮草染衣。其衣自然变作牛皮。染汁自然变作牛血。所煮草。自然变作牛肉。所持钵盂(bō yú)。变作牛头。牛主遂送官禁狱。在狱十二年。恒为狱监饲马除粪。业缘将尽。离越弟子。遥见其师在罽宾狱中。即来告王。王令狱中有僧。听出。离越闻之。须发自落。踊身虚空。作十八变。王大惭谢。离越自言。我于往昔。亦曾失牛。诬谤罗汉。一日一夜。故堕三途。受苦无量。余殃未尽。今得罗汉。犹被诬谤。”

好,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:

“罽”,“罽宾国”是古印度的、西域的一个国家。

“除粪”,“粪”就是扫、弃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粪,弃除也。”意思是打扫。

“听出”,这个字要念“听出”。“听出”,“听”就是任由、任凭。我们说“悉听尊便”。这个地方是指无罪开释。

“惭谢”,“谢”就是认错、道歉。“惭谢”,羞惭谢过。

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:

口业余报。(据《杂宝藏经》)。

罽宾国有一个罗汉,名叫离越,在山中坐禅。有人遗失了一头牛,找寻到山中来。当时正好碰上离越罗汉煮草染衣,他的衣服自然变作牛皮,染汁自然变作牛血,煮的草自然变成牛肉,手里的钵盂变成牛头。失牛主人就抓住他送官,关进了监狱。在狱中十二年,一直为狱监饲马除粪。业缘将尽的时候,离越的弟子在远处看见师父在罽宾国监狱中,即来报告国王。国王命令狱中僧人出来,离越一听,头发自然落下,飞身空中,作十八种神变。国王看见,心中惭愧,再三道歉。离越说,我在过去生中,也曾经因丢失过牛,诬陷诽谤罗汉,诽谤了一天一夜,就堕落了三途,受了无量的苦。因为业障未尽,所以今天虽然已经修成罗汉,但是还是要被人诬陷诽谤。

这一段公案,具有非常深的因果教育。我们就来探讨两个重点,第一个重点是,这位离越罗汉在山中坐禅,“有人失牛,寻踪而至,时值离越煮草染衣,其衣自然变作牛皮,染汁自然变作牛血,所煮草,自然变作牛肉,所持钵盂,变作牛头。牛主遂送官禁狱。”第二个重点就是,“离越自言,我于往昔,亦曾失牛,诬谤罗汉,一日一夜,故堕三途,受苦无量,余殃未尽,今得罗汉,犹被诬谤。”这一段故事里面有这两个重点,我们现在先探讨第一个重点。

第一个重点,我提出三个问题。第一个,为什么罗汉离越正在修禅用功的时候,却大祸临头?第二个问题,为什么正在用功的时候,有人失牛,而且偏偏的寻踪而至,这么巧,而且找上这个离越罗汉?第三个问题,为什么他染衣自然变作牛皮,染汁自然变作牛血,所煮的草,自然变作牛肉,所持的钵盂,自然变作牛头,为什么?这三个问题。这三个问题,我们把它归纳起来。就是第一个重点,识心变现。

老法师说,我们这个阿赖耶,八识像仓库一样。他说,佛法里面讲第六识。因为佛陀在的时候,是讲六识,眼耳鼻舌身意,六识。后来大乘佛法里面,再加一个第七识,末那识,第八识,阿赖耶识。老法师说,六道凡夫众生他所用的心,是在佛法里面讲八识。所有这些,我们讲第六识是分别,第七识是末那,执著,第八识,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就像一个資料库一样,我们无始劫以来,你生生世世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统统都有完整的资料档案,在阿赖耶识里面。阿赖耶是个資料库,统统可以调出来看,没有法子赖掉的,赖不掉的,完整的资料都保存在那里。谁保存的?你自己保存的。

为什么我提这一点呢?因为那个离越罗汉正在参禅打坐修行,怎么那么巧,那个时间点,刚好有一个人丢失一头牛,然后寻踪而至,就诬赖这个离越罗汉偷了他的牛,他就报官,把离越罗汉抓去,关监狱里面。为什么会这样?后来离越罗汉就说,他曾经过去生也遗失过牛,他也毁谤那个罗汉偷他的牛一日一夜,这一世他变成罗汉,他自己被毁谤。为什么?过去生他所造的毁谤业,这些种子,全部存在离越罗汉的阿赖耶里面,都没有遗失掉。这是我们八识的阿赖耶识,就是一个大仓库,它储存无始劫所有的资料。

再来,二,有神通,有定功的,就可以见到阿赖耶。谁可以看得到呢?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的人,就可以看到阿赖耶里面的资料了,是什么东西。定功浅的看到一部分,还有一部分深藏在底层的。就阿罗汉只看到五百世,佛看无量世。所以定功深的,明心见性的菩萨,几乎全部可以看到,这不是假的。所以为什么有些高僧大德,他证得六通的时候,你问他过去生什么事情,他都知道?就是他定功深,阿赖耶他全部见到了。如果你肯相信,你肯肯定,你就会跟诸佛菩萨一样,你就不会去做害众生的事情,因为一个不善的念头都不敢起,为什么?因为有记录,这个记录都在阿赖耶识里面,那个仓库里面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众生都会知道,你能瞒过谁呢?你只有瞒你自己,叫做自欺欺人,干这种事。你哪一天觉悟过来,你自己就完全明白了。

这是第一个重点,识心变现的。

三,所以我们不能有恶念恶行。要原谅造罪众生。你不能有恶念,也不能有不善的行为。可以原谅造罪的众生。为什么原谅?因为他造了这个毁谤的业,造了这个恶念,我跟他也没有两样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只是现在他在迷,我已经开始觉悟了,所以我应该感到庆幸才对,我不会再造这个恶事了。所以你就不可以去责备他,原因就在这里,各人因果各人了,各人因果各人承担。这个是讲三恶道。所以造作罪业的人,他本性是本善,他本来是佛菩萨,就像《华严经》里面讲说,“一切众生本来是佛”,但是他沦落到三途受这种苦报,所以我们要生怜悯心,不是责备心,而是要同情心。能帮得上忙就帮他,不能帮上忙,为什么?各人因果,各人承担,没有办法替代。

所以这个心现识变,老法师说,这个心现识变,从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报告,里面就说明得非常清楚。江本胜博士他研究了这个水,能听、能看、能懂。人有善意传递给它,它的反应是结晶非常美;你以不善的念头传递给它,它的结晶非常难看,屡试不爽,证明确实有这个能力。所以万法是唯识所变,“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”,这科学已经证明了。

再来,我们的细胞都有见闻觉知。每一个细胞都有见闻觉知,每一个汗毛也都有见闻觉知。所以希望用科学的方法去证实。如果你知道这个道理,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。

心现识变这个部分,老法师特别开示说,病毒从哪里来。尤其我们现在遇到这个世纪的病毒,新冠病毒,还有以前的SARS病毒,这个SARS病毒跟新冠病毒怎么来的呢?老法师告诉我们,也是心现识变的。心现识变,这四个字。我们说离越罗汉被人家诬陷偷牛,被监禁在监狱里面,这也是心现识变的。所以老法师说,SARS病毒跟新冠病毒怎么来的?贪瞋痴变现来的。贪瞋痴,佛法叫三毒。这个细菌本来不带毒的,是我们人的念头传染给它的。我们的贪瞋痴传给它以后,就变成病毒了,它再传给我们,害我们啦。我们去杀害众生,对不对?现在这个新冠病毒到底从什么地方来,现在是科学上还没有得到验证,有人说是吃这个竹鼠,或者蝙蝠,传染的。那是你的瞋心,是你的贪瞋痴变现的。这个病毒从你的贪瞋痴变现出来的。这可能是老鼠身上的细菌,或者是说蝙蝠身上的细菌。这些细菌,是你去伤害到它的时候,你的贪瞋痴,你想贪吃蝙蝠,你想贪吃老鼠肉,你这个贪瞋痴的心,这个三毒,就变现成这个病毒了,然后这病毒再传染给人。

那现在我们人一直要研究疫苗,来抗拒这个病毒,老法师特别讲了,老法师怎么说呢?老法师说,你要是不悔改,你以更毒的念头对它,你要把这个细菌消灭。就现在人都是这样,我们现在世间人都是这样,要消灭病毒啊,你要把这个细菌杀死。你看,到现在已经几个月了,快半年了,到目前疫苗还没有出来。你要把这个细菌杀死。病毒已经收到人类的讯息了,它马上就变种,变得更毒。这个在科学上已经验证了,不管是这次病毒,还有欧洲的病毒,乃至于美国的病毒,都是突变的。因为这个新冠病毒,它们已经接收到人类这个讯息了,人类不悔改,它们就变种,变得更毒,双方交战。不能用这种方法,老和尚说要用和平、用爱心,它的毒就化解了,要用忏悔,它就可以把这个病毒化解了,这个病毒来得无影无踪,去得也无影无踪。所以你看到现在,你看伊波拉病毒,非洲传过来伊波拉病毒,美国传过来的AIDS,艾滋病的病毒,到现在还没有正式的这种对治的良药,没有,到现在是无药可医。为什么?因为人类不悔改。

以上这个部分是心现识变,我们来针对离越罗汉被诬陷偷牛,被关进去监狱里面,受这个业报、这个果报。

那再来,第二个问题就是三世因果不空。离越罗汉后来自己说了,我在过去生,我也曾经丢过牛,遗失过牛,那我就毁谤一位罗汉偷我这头牛,而且我毁谤了一天一夜,所以我堕落到三途,我受苦无量。我的余报未尽,所以我现在自己本身修到罗汉了,那我还要被诬谤,被诬陷毁谤。这告诉我们因果不空,三世因果。这三世因果,我给它归纳一共有九点。

第一点,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佛老老实实告诉我们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虽然如此,万法皆空,但是佛又告诉我们说,因果不空喔。你不要说,所有相皆是虚妄,但是你如果没有解脱的话,你还有这个色身的执著,那你有苦可受啊。你不能够放下身心世界,你有我执的话,那你还是有苦可以受,你不能说万法皆空。但是因果不空的,造善还是得乐报,造恶得苦报。麻烦就在这里,为什么?因果为什么不空?因为因果转变不空,因转变成果,果转变成因,永远在转变。所以你才有机会悔改,你因变成果,果又变成因,你在受果报的时候,你忏悔了,那这个恶果就转成善因,你就发菩提心,你有出离的心。所以因变成果,果又变成因,你从这个受果报时候,你忏悔改过了,发露忏悔了,你发起菩提心,发起成佛的心,求生极乐世界,那这个成佛的心,又是成佛的果报了,又是因变成果了。所以它永远在转变,它不会消灭的。这是第一点。

第二点,一切法不生不灭,但会转变。所以印光大师是说,造业的心是这颗心,转变也是这颗心。所以你一定要懂得,一切法不生不灭,但是它是会转变的,转变不空、循环不空、相续不空。这是因果的三个不空,转变不空、循环不空、相续不空。就是因为这三个不空,所以才有苦受,迷在这个里头。六道怎么来的?你心想生的,你不善的念头生起来了,就变现成六道,本来没有,本来是一真法界。

第三,自心变现一切万法。十法界怎么来的?妄想变现出来的,一切法从心想生,不是别人变现给你的,你自己自作自受。就像离越罗汉一样,他在过去生也丢失一条牛,他诬陷毁谤一位罗汉一天一夜,这一世,他自己也自作自受,他也是自己变现这个果报,也遭受人家的毁谤。所以不是从外来的。就跟做梦一样,梦里面许多人、事的境界从哪里来的?不是从外面进入你的梦中,不是,是你的自心变现出来的。现实世界也是这样。你为什么今天会有这样的乐报?为什么有这样的苦报?你的善心跟恶业变现出来的,这些森罗万象都是你变现出来,这个正依二报也都是你变现出来的。你今天怎么长得这么庄严?你过去生恭敬三宝,布施三宝,这个善心变现成你现在庄严的果报。你为什么这一辈子贫穷多病?你过去生的那个悭贪(qiān tān)不舍的心,变现成你今天这个贫穷多病的果报。自作自受,与别人不相干。所以觉悟的人跟迷惑的人不同,觉悟的人是什么?觉悟的人不造业了,迷的人继续造业。这是自心变现一切万法。

第四,业分为恶业、善业跟无记业。我们念头就是善跟恶、跟无记,不出这三个范围。无记就是不善不恶的,但是它就是无明。这三个业都不能了生死、出三界,不能开悟,不能明心见性。所以世出世间的事情,只有佛菩萨讲得最清楚,讲得最明白。

第五,无法超凡入圣,你就无法离开轮回。我们遇到净宗,遇到佛法,遇到念佛法门,这是莫大的幸运,无比的福报。这个幸运、福报怎么说呢?因为如果你能够相信,能够理解,你依教奉行,你就可以带业往生,永脱轮回,就有机会超凡入圣。如果你超不了凡,入不了圣,你就脱离不了轮回,原因在这里。

第六,一切法心想生,看你怎么想。你是善的一面、正面的,所有一切万事万法,包括细菌都是善的。这个提供给你参考,如果你是常常心想善,身行善,口说善,你身上的所有细胞也跟着善,你周遭的人事物也是善的。刚才我们前面不是讲过了吗?那六十位初发心菩萨,他们毁谤那两位法师,让那个信心檀越退失道心,所以这六十位初发心菩萨,他们曾经有一世投生到什么?投生到恶国恶人之处,而且下贱,被人家毁谤,迷失本心。就是这里讲的,一切法心想生。如果你是用负面的念头,你用恶的念头,一切万法都变负面,而且一切万法都招感恶缘,恶人恶事都招感过来。所以问题是在你这一念心,一切法心想生,看你存什么念头。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从心想生。

第七,菩萨有一法,能离一切世间苦。佛陀在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讲,“菩萨有一法,能离一切世间苦”,病是苦!“菩萨有一法,能离一切世间苦”,老法师说他听到这句话的时候,他眼睛为之一亮,这还得了!能离一切世间苦,那是什么法?

第八,老法师说,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讲,“常念善法”,“思惟善法”,“观察善法”,这三点。“常念善法”就是心善;“思惟善法”,思想善;“观察善法”,行为善。佛用这个方法教人家,从初学到等觉菩萨,佛教众生的总纲领、总原则。教初学,标准就是《十善业道经》,教我们常念十善法,思维十善法,观察十善法,你就可以离开一切苦了,能离一切世间苦。

最后,第九,“不容毫分不善夹杂”,这句话非常重要!我们修学为什么得不到好的效果?自己理想当中的效果为什么得不到?理由很简单。就是说你为什么没办法得定?为什么不能够得到智慧?你在修行的时候,你夹杂不善。为什么你修行不能够成就?因为你夹杂不善。所以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告诉你,“不容毫分不善夹杂”。所以佛讲得很清楚,你不能有一点点不善的念头夹杂在里面。如果你真正能够这样,老实去落实《十善业道经》,你可以离开一切世间的苦。你不但是毫分的不善夹杂在里面,都不行。所以如果你有大量的不善夹杂在里面的话,你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,道理在这个地方。

以上我是特别提到两点,一个是心现识变,一个是三世因果不空,引用老法师的开示,我们来解释,这位离越罗汉,为什么他在禅定用功的时候,偏偏碰到遗失牛的主人来诬陷他,为什么?因为当时在那一刹那,他在染衣的衣服变成牛皮,他的染汁变成牛血,他的煮草变成牛肉,他所持的钵盂变成牛头,这太不可思议了,业感缘起。因为在那个离越罗汉的阿赖耶里面,他曾经在过去生有一世,他也曾经遗失过牛,那他就曾经一日一夜诬陷过罗汉。那现在他变成罗汉了,因果不空,虽然他现在精进用功,但是因果不同时、因果通三世、因小果大、善恶不能相抵,最后因果不空,这五大原则,罗汉也逃不掉。

所以他在那一刹那的时候,他果报现前,这个遗失这头牛的人,突然间看到他的衣服变成牛皮,那一锅的水变成牛血,他所煮的草变成牛肉,他的钵盂变成牛头。为什么?在那一刹那的时候,这个识心变现,加上因果的不可思议,所以罗汉就被诬陷,关进去监狱,在监狱里面坐了十二年。而且他都要去做那个,在监狱里面要去负责养那些马,扫除那些粪便,这些恶的果报,就是因为他阿赖耶里面,有这些污秽的事情,污秽的种子。最后,还好是他弟子见到他,后来他现出家相,他弟子见到僧人在监狱中,才告诉国王,国王把他放出来。后来因为他已经证果了,所以他踊入虚空,现十八变。

好,那么这一段,我们就解释到这里。

再来,我们看下面这一段“按”语:

“罗汉已断后有。犹不免有余报者。以其尚有怨对在也。然须知罗汉所受业果。与世人所受业果。固是悬绝。譬之诸天共器。食判精粗。三兽同河。渡分深浅。未可以一概论也。”

好,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:

“后有”,我们知道阿罗汉他是什么?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。不受后有就是他不再受生死轮回。就未来的果报也,后世的心身也。在《胜鬘经》曰:“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,更不能受后有。”又,生死身之最后云后有,与所谓的最后身同。后有之菩萨,最后身之菩萨等。例如悉达多太子,他是最后身,成佛的最后身。所以“后有”就是未来的果报,后世的心身。

再来,“余报”,相对于果报而言,结果之前,先有花报,正受果报之后,尚有余业未消,转生他道后,所带的残余业报。如杀业重者,先堕地狱受诸果报;恶道报满,生人道中,多病早夭,是为余报。你前世杀人,到地狱去受报;你有机会投生到人间来作人,但是多病短命,那多病短命就是你前世的杀业的余报未了,这个意思。

再来,“怨对”,“怨”就是怨恨。“对”就是看待。意思是指,以仇恨应付。即仍有怨亲债主。

“悬绝”,“悬绝”就是相差极远。

再来,“食判精粗”,“判”就分开、截然不同。“精粗”,精良和粗劣。“食判精粗”就是指食物的优劣截然不同。按,“天食”,它这里讲“诸天共器,食判精粗”,我们这边看《起世经·七》里面的经文,曰:“四天王天并诸天众,皆用彼天须陀之味”。“诸天子中,有胜业者,其须陀味,色最白净;若彼天子,果报中者,其须陀味,色则稍赤;若彼天子,福德下者,其须陀味,色则稍黑。”《维摩经·一》曰:“如诸天共宝器,食随其福德,饮食有异。”在《起世经》里面说,四天王天,以及诸天众,在这些天里面,祂们的须陀之味。像这些诸天子中,有比较殊胜的,祂的须陀味色是最白净的。那如果说这些天子中,祂的果报是中等的,祂的须陀味色稍微红一点。若彼天子中,祂的福德比较低下的,祂的须陀味色稍黑。祂们的果报都不一样,福报也不一样。那《维摩经》说,“诸天共宝器”,祂们诸天所用的那个宝器,所食用的食物,天食,随祂们的福德,饮食都有不同。这叫“食判精粗”。

再来“三兽同河”,“三兽”就是兔子、马跟象。三兽渡河,三只野兽渡河,就兔、马、象渡河,兔子的脚只能踩在水上,兔足在水上,以譬喻声闻的悟道最浅。就是兔子譬喻是声闻,他悟道最浅。马脚,马足在水中,马脚走在水中,它还不能全部踩到水底,它譬喻缘觉的悟道稍微深了一点,但是已经快接近了。象足到水底,大象踩到水里面,可以踩到水底,以譬喻菩萨的悟道最深。所以兔、马、象,兔子譬喻声闻,马譬喻缘觉乘,辟支佛,象譬喻菩萨。

见思之烦恼有正体与习气,声闻但断正体,缘觉兼侵习气,菩萨正习俱尽。法性之空理,或譬生死为河水,譬三乘为三兽。

三乘之人,虽证同一之法性,渡同一生死之流,然从其浅深而生如此之差别。

就是罗汉是破见思惑,他的见思烦恼破掉了,他是破正体,但是习气并没有破,他还是有习气。声闻他只断正体,但是习气未断。缘觉他同时断习气。菩萨,他正体跟习气统统断,法性空理,悟法性的空理。罗汉、辟支佛跟菩萨,他都能够悟入这个空理,就好像渡那个生死河水一样。所以这个三乘譬喻刚才讲的三兽,兔、马、象,三乘之人虽然他证同一个法性,法性是什么?就是觉悟,阿罗汉是正觉,菩萨是正等正觉,他们都一样觉悟,但是觉悟的层次不同,都一样渡生死之河,但是他们浅深都有差别。

好,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白话解:

罗汉已经不受后来之身,但还不免有余报,是因为他还有怨敌存在。不过必须知道罗汉所受的业果,与普通人所受的业果是完全不同的。譬如天人同一处吃饭,饭食有精粗之分;三只野兽渡河,水的深浅不同,不能一概而论也。

好,我们看最后一段征事公案:

“绮语华报(沈永思说)”

“宜兴潘书升。讳(huì)宗洛。康熙甲子年秋。梦至关帝殿。适在散卷。唱首名人到。随即踢下。第二名。乃即己也。唱第三第五名。俱不到。又见壁上挂一黄榜。榜首之名。乃为楫(jí)二字。独不见其姓。俄而赤面者。提其首所戴盔。加于潘首。觉而讶(yà)之。及榜发。潘果得元。因徧访名为楫者。既而知为娄县之傅鹿野。特往拜之。而傅素有文誉。主司果拟第一。首二场文。评阅甚佳。因失第三场卷。遂至摈(bìn)弃。盖傅之为人。有口才。生平最多绮语。好扬人短。故得斯报。揭晓后主司甚爱其文。特请会面。自后傅怏怏抱恨。不逾(yú)时。而以鼓胀暴亡。”

好,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:

“绮语”,佛家说的“十恶”中的,属于口业,有四种,“绮语”是其中一种。“绮”字本义是指平纹起花的丝织品,引申为华美、艳丽。凡一切邪僻不正或涉及男女私情的话,都称为绮语。“绮语”之定义,各家所说各有侧重。或谓“染心所发诸语”(《俱舍论》),或谓“以非时(不合时宜)故”,“非时”就是不合时宜(《成实论》),或谓“邪言不正”(《大乘义章·卷七》)。这个“绮语”,各种经典的解释不一样。譬如说《俱舍论》说,染心所说的话就算。那《成实论》是说,不合时宜所说的话,“以非时故”,不合时宜,不适合说的,这也算绮语。那《大乘义章》是说,他“邪言不正”,就算绮语。

再来,“潘书升”,历史记载是潘宗洛,字书原。所以这个“升”疑为“原”之误。他是清朝宜兴人。康熙进士。官至巡抚。

再来,“康熙甲子”是康熙二十三年。这一年刚好潘书升应考举人。

“散卷”,“散”就是分布、分给。“卷”是考试用的纸。这个地方是指发考卷。

“踢”,“踢”是剔除。

“黄榜”,发布殿试中式名单公告,这叫“黄榜”。这是指乡试中的榜单。

再来,“盔”,“盔”就是用来保护头部的这个帽子,一般都是用金属做的。这是指梦中象征乡试榜首的帽子。

“元”是第一,居首位。像会元、解元,都是第一名,状元。这是表示第一的意思。

“傅鹿野”,人名。就是“名为楫者”。“鹿野”,应该是他的字。

“文誉”,工于为文的声誉。他文章写得很好,叫“文誉”。

“主司”是科举的主试官。

“第三场”,举人考试,三年一科,称为“乡试”,逢秋八月,在各省省会举行。乡试的考场称为“贡院”,每次考试考三场,每场考三天。

“摈弃”,“摈弃”就是排斥、遗弃。就是不录取。

“怏怏”,就不满意、不快乐的样子。

“不逾时”,没多久。

“鼓胀”,中医学的病症名称。就腹部膨胀的病。

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:

绮语花报。(沈永思所说)。

宜兴县的潘书升,名宗洛,康熙甲子年秋,梦见到关帝殿,正在发卷。喊第一个人到,马上就把他踢下去,第二名就是他自己,第三名、第五名都不到。又看见墙壁上挂了一张黄榜,榜首的名字是“为楫”二字,看不见姓。不久,一个红面人,提起所戴的头盔,放到潘的头上。潘醒过来以后,感到很惊讶。等到发榜,潘果然得第一名。潘又到处访问叫“为楫”的人,不久就访知是娄县的傅鹿野。特意前往拜访,得知傅平素很有文名,主考官果然把他定为第一名,开头两场考试的文章,评价很高,因为丢失了第三场卷,所以就排除了名额。原来傅有口才,平生说了很多绮语,喜欢议论别人的短处,所以得到这个报应。考试揭晓后,主考官很爱他的文章,特地喊他,叫他见面。以后傅就怏怏不乐,非常苦闷,没过多久,就因腹胀暴亡。

好,我们看这一段的“按”语:

“文人口业。绮语独多。他人剌心之事。彼偏能以谈笑出之。在我之口头愈快。则在彼之抱恨愈深。每见慧业文人。往往贫穷彻骨。潦倒不堪。甚至反不如负贩小民。得以稍安其衣食。岂必尽属生前之故乎。苟能立心仁厚。常以隐恶扬善为怀。则口四恶业。不期寡而自寡矣。”

好,我们看这段按语的白话解:

文人的口业,绮语占多数。别人剌心的事情,他偏偏能在谈笑风生中说出来,在我的口头越是顺口,在别人心里抱恨愈深。常常看见一些慧业文人,往往贫困潦倒,甚至还不如那些小生意的人,能满足衣食之需。这样的处境,难道全是前世的缘故吗?如果能够心地仁厚,常以隐恶扬善为怀,那么口中所犯的四种恶业,不去制止而自然制止了。

好,我们最后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,隐恶扬善。

第一点,老法师说,我们现在有个错误观念,新闻报导据实天天来报,报的是什么?不善的报得多,善的报得很少。报不善的报很多,不善的事情天天就在增长。这是事实,因为大家都在学这个不善的事情。古圣先贤教我们说,应该怎么做?要隐恶扬善,有道理啊。我们想要救这个社会,要拯救社会、拯救人心,新闻报导,不善的事情少报一些,良善的事情多报一些。

所以老法师曾经讲经讲过,有一次教育部的官员。他在方东美教授那边去学那个佛经哲学。教育部的官员去拜访方东美教授,方东美教授告诉说,要把社会风气端正好,要把社会风气改良好,很简单,把媒体全部关掉。那教育部官员说,不行,没办法关闭媒体。方东美教授说,那就没办法了。这就是跟这里讲的一样,我们想要救社会、救人心,新闻报导,不善的少报一些,善的多报一些。善的事情寥寥可数,就变成恶性循环,劣币驱逐良币。你报善多,让人家好好去学习良善,扬弃不善,让不善的人生惭愧心,能够回头作善,这才是教育,这是教育。

《礼记·中庸》,孔子说,“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而好察迩(ěr)言,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,其斯以为舜乎!”孔子说,古代有个叫舜的这个善人皇帝,他是一个心中藏有大智慧的人,常常喜欢向人家请教问题,又善于观察他人的言行,分析他人言行中的话意。隐藏他人的坏处,宣扬他人的好处。在他人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中,他都能掌握到中庸之道。这就是舜,他喜欢隐恶扬善。

第二点,老法师说,现在新闻媒体怎么报法?小不善,他宣扬成大不善;大不善,他宣扬成极不善。他说,这种新闻报导,好事反而不报,这个社会怎么会好呢?这个道理很深。古人教给我们的方法是什么?真实的智慧,都是真正的经验。家庭里面家人相处要明白这个道理,一家人,夫妇、兄弟姊妹,跟父母,跟儿女、亲戚朋友相处,记住,隐恶扬善。为什么亲戚朋友之间会有是是非非?会有冤冤相报?会有纠缠不清的因果?就是因为没有做到隐恶扬善,搬弄是非。所以老法师说,亲戚之间如果要和睦相处,一定要记住隐恶扬善,恶的不要提,善的赞扬,慢慢人的良心就生出来了。知道不善是羞耻,不愿意说,知道善行是好事,大家宣扬,互相劝勉,这个家庭才会幸福,家庭才会兴旺。这一段很重要,大家好好学,只有家庭和谐,社会就会祥和。现在为什么家庭会这么混乱?伦理这么衰败?就是大家不能做到隐恶扬善。

再来,第三点,如果都看到别人不善,那就是自己的大不善,为什么?别人不善,把你心里头那个心所,统统引发出来了,全是不善的种子,全部都出来了。如果自己心是善良的,外面不善的事情,你见不到的。外面这种境界现前,我们的反应就是反应你的心,反应出来全是不善的。所以你看到别人不善,你自己本身阿赖耶里面不善的种子,全部都出来,你就看到不善的事情了。

第四点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,这是善,为什么没看出来,看的全是别人的一些缺点?是缺点没有错,但是我们看缺点什么?要原谅他,不要去责怪他,不要把它放在心上,不要去批评他。为什么?他没有受过圣贤教育,圣贤教育在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丢掉好多代了,疏忽了有两百年了,你怎么能责怪他呢?今天干什么坏事都是正常的,他要不干坏事是圣人再来的、是菩萨再来的,他不是圣人、不是菩萨,那他干这种事是很正常啊,现在是末法。

第五,要懂这个道理,我们互相称赞就和睦了。僧团也是如此,祖师大德常教我们,“若要佛法兴,唯有僧赞僧”。你在家庭里头换一个,若要家庭兴,唯有你家里人互相赞叹、互相尊重,这个家就兴旺起来了。同样一个道理,国家也如此,你要团体兴,这个团体里面上上下下互相赞叹,国家要兴旺,领导跟群众、领导跟各级领导要互相赞叹,这个国家哪有不兴盛的道理呢?

第六,家怎么会衰、国怎么会亡?你因为都看别人错误的地方,错处,家就衰了。都看人家的缺点,先生看太太的缺点,太太看先生的错处、缺点,这个家怎么还会有幸福呢?不可能。团体里面,领导看下属的错处、缺点,下属看领导的错处、缺点,这个团体就衰了。圣贤这几句话太重要了。极乐世界为什么会好?极乐世界连不善的名都没有。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,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因为全部都看好的。所以你现在要养成习惯,你现在准备将来去极乐世界,你现在眼睛所看的,你六根对六尘,都要看善的,那你以后就去极乐世界了,这样各位明白吗?从现在开始,听完老和尚这个开示以后,你要学会,全部都心里想善的,念头想善的,身体做善的,眼睛看善的,耳朵听善的,这样你将来就去极乐世界了。

第七点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列在最前面的两个,第一个,礼敬诸佛,见到任何人,冤家对头都要恭恭敬敬,怨结就化解了,这是善。见到掉头就去,不理的,怨恨加深,见一次面加深一次,麻烦就大了。所以你要礼敬诸佛,就算碰到你的仇人,你都要礼敬,每见一次面,礼敬一次,怨就化解一次。我们这个摄影师兄就做到这一点,他礼敬,他见一次面,化解一次,见十次面,化解十次。就这么简单,老和尚说,这么容易。你先礼敬诸佛,就是冤亲债主你也要礼敬,那没有办法,你只要礼敬,这个怨恨就化解,来世就不要再纠缠了,这样就好了,来世就不要再纠缠了。这一世你被他批评,被他毁谤,全部都接受了,照单全收了,消业障了,业障就消掉了,但是你对他还是恭敬。

再来,第二个,普贤的第二大愿,称赞如来。你多赞叹他,如来是善的称赞,不善的不要说了,多称赞他就好了,不要批评,不要说。因为你再说不善的,又批评他,又结恶缘了。所以你礼敬冤亲债主,称赞冤亲债主,你们之间的纠缠就解决了,就消除了,就不会再纠缠不清了。

最后,第八,这是菩萨、这是诸佛如来他们所表现在外面的,用意很深很深。我们今天社会变成这个样子,迫切需要就是圣贤佛菩萨日常生活当中这点点滴滴的行持,我们都要学会、学到了,学隐恶扬善,家庭、社会、国家,都学会隐恶扬善,什么问题都解决。所以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,是化解冲突、恢复和谐的根本大法,不能不学。

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。感恩各位同修大德,若有讲得不妥之处,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。阿弥陀佛。

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《安士全书》(第109集) 的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