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> 黄柏霖老师主讲《安士全书》(第24集)

黄柏霖老师主讲《安士全书》(第24集)

黄柏霖老师 讲于2018年11月15日

台孝廉讲堂

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,大家好!

今天我们研讨《安士全书·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》,经文八“人能如我存心”。

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四十六页。我们上一回讲到“人能如我存心”,在探讨这个心。上一集我们讲到“心不在内”,今天我们要讲“心不在外”。请看四十六页,经文:

“心不在外”

“或疑有形者既不是心。必以能知能见者为心。然所知所见之物。尽在于外。足征能知能见之心。亦在于外矣。尝试瞑目返观。但能对面而见其形。不能从眉根眼底面皮之内。以自见其形。譬如身在室外。故能但见室外之墙壁窗牖。不能从窗牖中隐隐窥见内面耳。曰。不然。知苦知痛者。亦汝心也。他人吃黄连。汝不道苦。蚊虫嘬汝肤。汝便呼痛。安得谓心在外也。”

这一段我们来看名相注释:

“瞑目返观”,“瞑目”就是闭上眼睛。闭上眼睛向内看,这个叫“瞑目返观”。

“牖”,“窗牖”这个“牖”就是窗户。

“蚊虫嘬汝肤”,那个“嘬”就是蚊虫叮你,或者吸吮。这个意思就是蚊虫咬你,那个咬字也可以说是“嘬”这个意思。

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:

“心不在外”。有形的不是心,这个是指心脏,那么能知能见的一定是心。所知所见的,都在外面,所知所见的物,都在外面,足以可以证明能知能见的心,也在外面了。我们闭上眼睛反观一下,我们只能看到面对的这个形状,不能从眉根、眼底、面皮里面自见其形。“譬如身在室外”,我们站在房子的外面,我们只能看见室外的墙壁窗户,就是房子外面的墙壁窗户,但是你不能从窗户看见里面的东西。果然是这样的吗?回答是否定的。那个知苦知痛,也是你的心。别人吃黄连,你却不说苦,你不知道苦;蚊虫咬你的皮肤,你就喊痛。怎么能说心在外面呢?

这个等一下我们再来一并探讨。那么这一段是讲心是不是在外面,知苦知痛是你的心,你如果肚子痛、胃痛,那心如果在外面,你怎么知道胃痛跟心痛呢?还有那个肚子痛呢?肠胃不舒服,你怎么会知道呢?可以证明心不是在外面。别人吃黄连会苦,可是你不知道苦,但是蚊虫叮咬你的皮肤,你就很痛。那证明心不在外面。

接下来,“心不在中间”,我们看经文:

“或疑既不在内。复不在外。定是或出或入在中间矣。曰。不然。若有出入即非中间。定一中间。应无出入。且汝以何者为中乎。若在皮内。依然是内。若在皮外。依然是外。更求其中。不过腠理间垢腻耳。岂汝心乎。”

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:

“腠理”就是肌肉的纹理。

“垢腻”,就污垢。多指粘附于人体或是物体上的不洁之物。

好,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:

心既不在内,又不在外,一定是不出不入,在中间了。回答说,不对。如果有出入,就不会在中间;如果是一定在中间,应该没有出入。况且你凭什么标准定为中间呢?如果是在皮里,皮以内,那依然在内;如果在皮以外,依然是在外。再找中间,那不过是皮肤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污垢罢了,难道那是你的心吗?

所以心不在中间,因为心如果在你中间,那到底要怎么定位呢?是皮以内呢?皮以内还是在内,我们不是讲说“心不在内”吗?那皮以外呢?如果心是在皮以外呢?那依然在外面啊。所以中间只剩下什么?如果是内跟外,我们皮肤的内跟外,中间只剩下肌肉的纹理,皮肤的纹理跟皮下肌肉之间的污垢罢了。所以心不在中间。现在一共探讨三个了。

再来,“心非有在有不在”,这个在《楞严经》里面叫无著,“心非有在有不在”。我们看经文:

“或谓心不在焉。则视不见。听不闻。食不知味。若视之而见。听之而闻。食之而知味。此即心所在矣。然则心固有在有不在乎。曰此六识也。非心也。且如美女在前。便生爱染。此因眼色相对而成识也。说着酸梅。口涎自生。此因舌味相感而成识也。登高视下。两股战栗。此因身触相迫而成识也。认为虚灵不昧之体。则毫厘千里矣。无量劫来生死本。痴人唤作本来人。其谓此欤。”

这段的名相注释:

“六识”,我们一般都讲八识五十一个心所。如果讲八识,是包括前六识,还有第七识的末那执著、第八识的阿赖耶识。那这个地方,“六识”,我们来看《三藏法数》的解释。六识是“眼耳鼻舌身意,各有识也。谓依五根,能见五尘而为五识,于五尘境而起分别,为第六识。一眼识,谓眼根若对色尘,即生眼识。眼识生时,但能见色,而未起分别也。二耳识,谓耳根若对声尘,即生耳识。耳识生时,但能闻声,而未起分别也。三鼻识,谓鼻根若对香尘,即生鼻识。鼻识生时,但能嗅香,而未起分别也。四舌识,谓舌根若对味尘,即生舌识。舌识生时,但能尝味,而未起分别也。五身识,谓身根若对触尘,即生身识。身识生时,但能觉触,而未起分别也。”这个地方前五识,各位注意看,前五识它只是五根对五尘境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它这个时候,为什么它这边解释说,“未起分别也”呢?因为他眼根对色尘生眼识,他眼识生时,他能见色,但是未起分别,但是到第六识就分别了。“六意识,谓意根若对法尘,即生意识意识生时,即能于五尘之境”,就前面的,“即能于五尘之境”,分别善恶、好坏、美丑,第六识就开始分别了。那第七识的末那执著,就落入印象了,进入阿赖耶,存档了。

所以到唯识学里面讲初地菩萨的时候,他第六识就转成下品的妙观察智了,因为他破我、法二执了,那第七识就转成下品的平等性智了。第六识转成下品的妙观察智,他就不会分别了,他已经把分别转成什么?妙观察了,就是智慧观察。第七识,他也破了,因为破我执了,破我的执著,所以第七识转成下品的平等性智,他心就平等了。心怎么平等?善恶平等、好坏平等、美丑平等、是非平等了,那他心就清净了。所以唯识学里面讲,在初地菩萨的时候,他就能做到这个境界了。到八地菩萨的时候,不动地,八、九、十。他到十地满心的时候,到十地满心的时候,他第六识就转成上品的妙观察智,第七识转成上品的平等性智,第八识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,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了,就是在转八识成四智菩提了。这是附带地跟各位说明一下转识成智。

再来,“口涎”,这个“涎”就是口水。“口涎”就是口水。

“两股战栗”,“股”就是大腿。“战栗”就是因为害怕而发抖,因恐惧、寒冷或者激动而颤抖。这意思指说,站在高处的时候,两腿因恐惧而颤抖。

“毫厘”,“毫厘千里”,这“毫厘千里”是从《礼记·经解》,“差若毫厘,谬以千里”。比喻开始的时候差距极小,结果相差很大,这叫“差若毫厘,谬以千里”。

最后一句,“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”,这一句话非常重要,这一段非常重要,我们要来好好来探讨。这个“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”是从《景德传灯录》出来的。我们来介绍一下,净土行人一般大家都很陌生的《景德传灯录》。包括我在内,我常常引用公案,可是我对《景德传灯录》,其实也不是很了解,我们今天来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。

《景德传灯录》,它一般都叫《传灯录》,全名叫《景德传灯录》。为什么叫《景德传灯录》呢?因为景德是北宋真宗年号。你看,以前的皇帝都是怎么样?护持三宝。乾隆皇帝,你看他成就了《四库全书》《四库荟要》。所以老和尚说,古代的皇帝都是圣贤再来的,他们都懂得用传统文化教育百姓,儒释道都是安邦定国的,辅佐这个皇帝来治理江山。本书它原题名为《佛祖同参集》,中国佛教禅宗史书。共三十卷,宋景德元年,大概在公元一○○四年,东吴一位僧人道原撰,被收入《大正藏》。《传灯录》只限于禅宗,它是属于记言体及按世次记载的谱录体。

《传灯录》记载从过去七佛。过去七佛是什么呢?我们是过去庄严劫,现在贤劫,未来星宿劫,叫三千佛。过去庄严劫最后三尊佛,我们释迦牟尼佛是现在贤劫的第四尊佛,弥勒佛是第五尊佛。弥勒佛是还没有到人间来,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,现在这个无佛的世间,就由地藏王菩萨代理佛。过去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及其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,即过去庄严劫最后的毗婆尸佛、尸弃佛、毗舍浮佛这三尊佛,跟现在贤劫初的第一尊佛,拘留孙佛,第二尊佛,俱那含牟尼佛,第三尊佛,迦叶佛,第四尊佛,释迦牟尼佛,这个七佛都已经入灭了,所以称为过去七佛。

那么禅宗初祖是谁呢?在西天,就是在印度,是摩诃迦叶,就大迦叶。摩诃迦叶,就是苦行第一,就是佛陀的传法的第一位弟子,佛陀传给摩诃迦叶,摩诃迦叶再传给阿难尊者。所以禅宗的初祖是摩诃迦叶,第一祖。第二十七祖就是达摩祖师的师父般若多罗。第二十八祖是谁呢?在西天来讲就是,第二十八祖就是菩提达摩,就是我们的达摩祖师。但是达摩祖师传法到中国来,他是东土初祖。禅宗在我们中国总共是有六祖。那么到东土来,中国禅宗的初祖是达摩祖师,二祖是慧可大师,三祖是僧璨大师,四祖是道信大师,五祖就弘忍大师,六祖就是惠能大师,这是东土六祖。

到法眼宗,法眼宗是禅宗的一个法脉,就是一花开五叶,临济宗、曹洞宗、法眼宗、沩仰宗,这个就是法眼宗。到法眼宗的文益禅师法嗣的禅宗传法世系,总共一千七百零一人,他们这些禅师里面,有开悟的、有成就的,他们的机缘语句,就他们的法语。载明各禅师之俗姓,他俗家姓什么,出家前姓什么,他的籍贯是哪里,修行的经历,他住的地方,他示寂、他圆寂的年代,他世寿,他多少岁数,他法腊,法腊就是他的僧腊,他的僧腊就是他出家受戒总共多久,谥号,有些大师往生的时候,圆寂了,皇帝还给他追封,或者他们的法脉给他尊称,叫谥号,等等都记载在里面。另外附语录九百五十一人。《传灯录》产生广泛的影响,并引出了禅宗一系列的灯录著述,例如《天圣广灯录》《续传灯录》。

在《宝林传》《祖堂集》尚未重新为世人发现之前,《景德传灯录》是禅宗最早的一部史书,位居“五灯”,哪五灯呢?(《传灯录》《广灯录》《续灯录》《联灯会要》《普灯录》)之首,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。自上述二书(《宝林传》《祖堂集》),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,得知本书曾受其影响,且多所取材。事实上,《景德传灯录》完成前的唐末,五代的时候,已有多种禅宗史书出现。在内容上,《景德传灯录》是以这些史书为基础,并进一步搜集资料,经筛选润色而成。

这个是我们介绍《景德传灯录》。也就是说,“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”是在《景德传灯录》里面。

那么这一句法语,“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”,是谁讲的呢?是唐朝长沙景岑和尚的偈语,这位景岑和尚的偈语,他说,“学道之人不识真,只为从前认识神,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”。我们净土行人也要来去参学,这一句法语非常重要。偈中的“真”是指虚灵不昧的真心,就“不识真”啊,没有见到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,就是虚灵不昧的真心,就是所谓的“本来人”。“只为从前认识神”,这个“神”是什么呢?就八识五十一个心所,乃是妄心,即所谓“痴人”,八识五十一个心所就是“痴人”。认妄作真,误以为痴人为本来人,这个叫做他搞不清楚这个是叫“生死本”。“生死本”是什么?是识神,识神就是妄心,就李炳南老师说,“去后来先作主公”,就是识神。

我们刚才有提到八识五十一个心所,我们来介绍一下,这是唯识学的名词。

八识五十一个心所。什么叫心所呢?因为有心王跟心所,“心所有法”。八识,刚才我们有介绍过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,叫八识。“心所”又称为“心数”,意思是说,“属于心识心王所有之法”,它是随“心”王生起的心,“所”以能帮助心王造作行业。所以“心王”,必须要与“心所”相应,就等于说它部下,“心王”是元帅,“心所”就是部下,才能造作善恶业力。“心所”依三个意义而建立:第一,“恒依八识而生起”,它永远是跟着八识走的。二,“与心王相应”,它是认“心王”的。三,“系属于心王”,直接归心王指挥。“心所”就如同辅佐“心王”的臣属,等于“心王”的臣属、部属。

我们介绍六位五十一心所总相。老和尚讲经也曾经提过,老和尚最常讲的是这个五十一个心所。

第一个,遍行心所。一共有五个。遍行心所是什么呢?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,叫遍行心所。譬如我们就碰到了;还有我们故意要这样做了,作意;受、想、思。这叫遍行心所,有五心所。

别境心所,有五个,就是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,叫别境心所。

那善心所呢?善心所就很重要了,十一个,信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、勤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,我们有这十一个善心所。我们常常,如果我们有悔过的话,我们就会起惭愧心出来;我们对净土有信心的话,我们的信心就会生出来;我们能够修到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这叫善根,叫三善根,无贪、无瞋、无痴;勤就是精进;轻安、不放逸;还有一个行舍,能够放下来;不害。这是善心所,十一个。

根本烦恼心所,六个,还有随烦恼心所,二十个,加起来是二十六个。我常常在讲课的时候,跟各位报告过,我常常讲说,善心所十一个,恶心所二十六个,所以我们念头,如果你没有修行,没有透过学佛,没有观照能力,一定是恶心所大于善心所。但是你透过修行,就可以慢慢把恶心所,能够怎么样?把这些业障消除。

二十六个心所,这是恶心所,它分成两个,一个是根本烦恼心所,一个是随烦恼心所。我们先介绍根本烦恼心所,六个,就六根本烦恼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。这恶见是我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。这恶见也可以讲见惑了,见惑第一个就是身见,第二个叫边见,边见是什么?堕到两边去了,一个是断见,一个是常见。人死永远当人,这叫常,人死什么都没有了,这叫断,断见跟常见都是属于边见。再来,邪见,不相信因果,不相信轮回。见取见跟戒禁取见。这是六根本烦恼,叫根本烦恼心所,六个。

随烦恼心所二十个,这里面分成三种,第一个是小随烦恼十个,中随烦恼两个,大随烦恼八个,这样加起来是二十个。小随烦恼,十个,忿、恨、覆、恼、嫉、悭、诳、谄、害、憍。譬如忿怒、愤恨、掩盖,叫做覆,苦恼、嫉妒、悭贪、打诳语,这都属于小随烦恼。中随烦恼,无惭、无愧,是两个。大随烦恼,八个,昏沉、掉举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。这个是随烦恼心所,二十个。

最后一个,不定心所,四,就是悔、眠、寻、伺,叫不定心所。

以上所讲这六位,遍行心所五,别境心所五,善心所十一,根本烦恼心所六,随烦恼心所二十,不定心所四,这样加起来是五十一个心所,叫八识五十一个心所,是这样来的。这是基本的佛门常识,唯识学里面的法语,我们学佛要知道。

再来就是这一段的法语,我们来探讨“学道之人不识真,只为从前认识神,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”。那这一段,我就引用道家的吕纯阳祖师,就是吕洞宾,跟黄龙禅师的对话,非常精彩。

道家的八仙之一,有一位叫吕洞宾,他名岩,道号纯阳子。他从黄粱梦得悟,跟随他的师父钟离先生,在终南山学道。吕洞宾就问他的师父,说,我师成道之日,到今该多寿数啊?你到今天应该是几岁了?师父你现在几岁了?师父曰,“数着汉朝到宋朝,算来计该一千一百岁有零。”他师父说,我从汉朝到宋朝,算一算应该是一千一百岁。吕洞宾就说了,“师父计年一千一百岁有零,度得几人?”你活了一千多岁,你度几个人啊?师父曰,只度你一个人。我只度你一个人。

在《了凡四训》里面有讲点铁成金,那故事你们都听过了,对不对?吕洞宾就问他的师父钟离先生说,这个金会不会再变回那个铁?点铁成金嘛,他教他这个方法,他说,那这个黄金会不会再变回来?他说,五百年以后会再变回来。他说,那这样我不干了,我不做,这样害人家五百年后的人拿到的是一堆废铁,我不干。他说,你这样就可以成仙了,凭这样的真心就可以成仙了。这是在《了凡四训》里面有讲过这个公案。

他师父说,我只度你一个人。吕洞宾说,缘何只度弟子一人啊?只是俺道门中不肯慈悲,度脱众生。他说,怎么度我一个人?慈悲不够啊。他就跟他师父讲了,他说,你给我出去行脚天下,好不好?我度三千人回来见你。他三千人,他度三千人啊。他请他师父给他三年的时间,在中原地区他要度三千人来兴隆他们的这个法脉,“兴俺道家”,就把我们道家兴盛起来了。

“洞宾曰”,吕洞宾先生就跟他师父告辞了,“今日拜辞吾师,弟子云游去了”,他说,我要去云游各方了。他师父就叫道童拿那个降魔太阿神剑,降魔太阿神光宝剑,来赐与洞宾。各位如果你们读《三时系念》,是不有一个太阿宝剑,有没有?它是讲这个,太阿宝剑啊,无敌宝剑就是了。叫道童去拿降魔太阿神光宝剑赐与洞宾,他告诉他说,这个宝剑可以取人头,你只要说那个人的地址跟姓名,把这个咒念完以后,剑化为一条青龙,“飞去斩首”,那个青龙它会衔着你要求它去砍哪个人的头,“口中衔头而来”。但是你必须怎么样?你必须把那个飞去的咒语跟收回的咒语,你要记起来,不然它飞去,它不会回来了。所以飞出去的咒语跟收回来的咒语,他师父就教吕洞宾了。

他师父毕竟是道行比较高,有天眼通,也有他心通,他要求吕洞宾答应三个条件,我才可以放你下山,第一,到中原之地不要去惹和尚,他说,“休惹和尚”,他师父已经知道说,他会去惹黄龙禅师。第二,将宝剑带回来,不要给我丢掉,“休失落了”,不要给我丢掉啊。第三,三年期限到,如果你违反期限,我就拿你的头,“当斩首灭形”。吕洞宾满口答应,就拜辞师父时,师父就将三个条件又重述了一遍。

我为什么对吕洞宾这么熟呢?我以前在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文山一分局,就是木栅分局,如果你们到台北来观光,还有个仙公庙,吕洞宾是仙公庙,在我们木栅。我爸爸年轻的时候,就去拜那个吕洞宾过。这个木栅很有名仙公庙,因为台北的一些政治人物,每到选举一定会去朝圣,那个地方就是票源,信徒多,所以它是算是台北市有名道家的庙,仙公庙,它是吕洞宾的庙。那台北另外就是万华龙山寺,是观音菩萨,是佛教的。那另外一个道家的庙很有名,就是我们台北市大同区的保安宫,那个是孙真人,就是保生大帝。他们道家里面,他们也有三尊药神,其中有一尊叫保生大帝,这保生大帝是保安宫。我这两个都待过。保安宫,以前也是常常有一些政治人物去那边上香祈福,那我就安排勤务了。

那吕洞宾就下山了,下山他先度第一位,是一位女道人,但是后来那个女道人因为在忙,她开一个店铺,吕洞宾要跟她讲话,她叫吕洞宾稍微等一下,但是她脸色露一个不悦,那个怒气的脸色,吕洞宾就说,她没有办法成道。后来又度了另一位男道士,王姓的男道士,他看他没有仙骨,所以这两个都作罢了,就没有办法度他。

那么接下来,他就到四方去云游了。有一次走到黄龙山,看见山头有紫云结宝盖,有祥瑞之光。这个一般人是看不到的,只有修道的人才看得到。他知道山上有得道高僧,于是上山参访。到了山上,看了一座寺院。在那听到维那法师呼班,恭请和尚拈香,就是黄龙禅师出来要说法。因为法师说法要怎么样?要唱炉香赞或者唱戒定真香,然后他要拈香,先向佛拜三拜,那我们大众再顶礼主法和尚,他就升座了。那么吕纯阳他刚好参与这一会,他就进入殿内了。黄龙祖师一升法座以后,就抚尺一拍,厉声地说,“座旁有盗法者。”吕纯阳一听,心想,哎呀,就是我。因为道家的打扮就特别不一样。他说,你们都是和尚,只有我是道士,因为道士要戴法帽,本来想听听你说什么,你说我盗法,好吧,那我就不客气了,我就跟你较量较量了。吕纯阳他已经证得阳神了,所以叫纯阳子嘛,以道教来看,这已是最高境界了,他是证得阳神了。他当然是艺高人胆大了,吕纯阳就从僧群中站起来,道一句了,吕纯阳祖师就说了,要考黄龙禅师嘛,他说,“一粒粟中藏世界,半升铛内煮山川。”当然也有一些法师说法不一样,我曾经听过台湾一位,就是我们证严法师她就讲了,她说“一粒米中藏日月”,她就没有讲“一粒粟中藏世界”,她讲“一粒米中藏日月,半升锅内煮山河”,那她的讲法又不一样了,但是这里的原始的经典资料是“一粒粟中藏世界,半升铛内煮山川”。

这个“铛”就是有脚的锅,“粟”就是米,一粒米这么小,而世界这么大,怎么能够藏进去呢?这个世界怎么藏到米里面呢?就是一粒米,“一粒粟中”,一粒米嘛,里面藏的是世界。这是我们《华严经》的境界,大小不二,一多不二,就是须弥纳芥子,芥子纳须弥。那么须弥纳芥子,我们听得懂,须弥是大,纳芥子是没有问题,芥子就是芝麻。可是芥子纳须弥怎么纳呢?芥子是芝麻,怎么把须弥山放进去呢?所以,如何能藏进去呢?“铛”是锅,你只能煮半升的米的锅,一升米都煮不了,怎么能可以把山河,大山大河全部放到里面去呢?就是“半升铛内煮山川”,这个都是华严的境界,佛的境界。吕纯阳他就拿这个偈子来试探黄龙祖师。

祖师一听,知道吕纯阳还没有证到根本,也就是没有破根本无明,他落在枝末神通上,他还是没有开悟,还是痴迷不悟。于是,他就指着吕纯阳说,“这守尸鬼”。他没有转八识成四智,没有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

那当时有另外一个对话,他们是说,吕洞宾先生就说了,“一粒粟中藏世界,半升铛内煮山川”。黄龙禅师道了,黄龙禅师就说了,“一粒能化三千界,大海须还纳百川”。那吕洞宾先生说,和尚你输了,一粒化不得了三千界,你一粒米怎么化得了三千界呢?黄龙禅师就说,“近前来”,“近前来”,过来过来,“老僧耳聋”,我听不到,我听不到你讲什么。吕洞宾先生过去以后,就到法座边,他拽,把他拽住了,他说,我问你,一粒化不得了三千界,你一粒怎么可以藏世界呢?他就问他这样,他说,“我且问你:半升铛内煮山川”,“半升”就是半升的米,放在煮半升米的锅里,“半升外在哪里?”他就问“半升外在哪里?”你还有一个内跟外。吕洞宾先生无言可答。黄龙禅师就说了,我的禅是大合小,你的禅是小合大,本想斩你,但是佛门戒杀,饶你这一次。这个是也有禅师这样引用,我顺便附带讲出来。

吕纯阳一听就哈哈大笑,他说,“怎奈囊中有长生不死药”。黄龙祖师说,他是什么?“守尸鬼”的意思是这样。因为他又讲这句话出来说,他说,“怎奈囊中有长生不死药”。这个囊也可以讲说,它里面有仙丹、有金丹。那另外一个囊是什么?囊就是臭皮囊,我这个臭皮囊里面有长生不死药。这句话它有两种意思,一个是道家炼外丹,他采药、采丹砂,就是朱砂这一类的,立炉鼎,炼出外丹,吃下去可以长生不老,肉身不坏。所谓“囊中”就是指口袋里面有,这是第一个意思。那第二个意思是内丹成就,就炼精气神,采大药炼成大丹,所谓金丹,化成婴儿,为金刚不坏的阳神。这个囊就是臭皮囊,吃下去金刚不坏,这个臭皮囊就金刚不坏身。

黄龙禅师说他是守尸鬼,但是到金刚不坏身,其实已经不是守尸鬼的层次了,他是比这守尸鬼要高一点了。但是,你不知道说,那个阳神其实还是不究竟,他讲那个阳神还是不究竟,他已经证得出阳神了嘛,他已经证得这个阳神境界,但是还是不是究竟。阳神是什么呢?阳神就是佛教里面所说的“意生身”,“意生身”就是第七识末那识,你只要动念头,就可以变东西出来,这叫“意生身”。这个意,第七识,所生起的身,还是虚幻的识神,他还在八识内。

我们凡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总要对外面的环境色声香味触法六尘,生起色受想行识五蕴,这五蕴烦恼就把第七识末那盖覆住,不得自由,出不来。所以烦恼越多,压得越深,封得越死。这个第七识,它才是真正主导八识里面最重要的一个,就是第七识,末那执著,它是染净依。什么叫染净依呢?你染什么它跟着你染,你染净,它跟着你染净。前面的六根受外面的六尘所染,著相了,五蕴烦恼纷纷扬扬,分别起作用,第七识它就不得自由,不得清净。

所以我们学佛要明白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,所以佛门里面讲了,“水月道场,梦幻佛事”,了解虚幻不可得,一放一切放,到这个清净不染,将第七识的污垢先销光。就是我们刚刚讲,初地菩萨的时候,第七识就转成下品的平等性智,这个就是开始转了。第七识能够转的时候,就是获得自由了,那自然而然你就可以解脱了。但是道家不明白这个根本道理,它用强制的观想功夫在定中生出这个意造的阳神,那还是识神。

但是这个不究竟的原因,是因为佛陀在《金刚经》上说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凡是有相的,有生必有灭,有成必有坏,决不会永远不坏。那黄龙祖师他指着吕纯阳祖师说,“饶经八万劫,终是落空亡”。就是因为什么?因为它还是有生有灭。意思就说,你纵然活得比世间人长寿到,能够到八万大劫,三界里面的最高非非想处天,八万大劫的寿命,你最后还是要毁灭啊,你不可能永远不坏。因为你还没有见到阳神的本体,就是佛性,你还在弄识神。

玄沙师备禅师说过,“修道之人”,就是刚才我们讲的,刚才这位禅师,有跟各位特别介绍就是,长沙景岑和尚说的这句法语。那么玄沙师备禅师说,“修道之人不识真,只为从来认识神,无始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”。“修道之人不识真,只为从来认识神”,他这个“真”刚才我们有解释过,这个“真”就是佛性。意思是说,修道的人没有见到自己的根本,没有见到自性的本体,而著相在这个小神通上,玩弄识神,误以为已得根本了,所以才说“痴人唤作本来人”,以致于步入歧途,生死不了,生死断不了。

这用个比喻,自性比喻水,识神比喻水起的波浪。水是根本,波浪是枝末。修道的人,他没有认识水的湿性。各位知道冰跟水,我们上次有举例过,上一集有举例过冰跟水,冰就是烦恼,水是自性,它们两个湿性都一样,佛性都一样。所以修道的人没有认识水的湿性,而只认得波浪的动态形相。其实波浪它的本质,它也是湿性,它是迷了以后变波浪,我们凡夫就像波浪一样,我们的烦恼就像波浪,我们不知道我们也有佛性。那我们怎么样?我们全真即妄,我们迷而不觉,就变全真即妄了。著在这个相上,只认得这个波浪的相跟动态啊,只知道波浪,而不认识生起波浪的水,不认识这个本性啊,就不认识它的湿性啊,所以错了。

纯阳祖师一听,怎么会是落空亡呢?心里很不痛快。他说,我已经练到阳神已经成就了,已经是金刚不坏身了,怎么还说我落空亡呢?纯阳祖师背后的,就把一把宝剑,他刚刚不是他师父讲说,那个宝剑只要念咒语发出去,他就可以人头落地吗?他就把宝剑,突然间拔出宝剑,要飞剑斩黄龙。这个是有点小说情节了,他这个飞剑要斩黄龙,题目就叫“飞剑斩黄龙”。黄龙祖师就哈哈大笑了,顺手拿起拂尘,佛台上的拂尘,啪,打一下,剑落地了。这什么意思呢?小说情节,我们必须把它转成般若才可以,不然你看不懂啊,好像是,台湾话叫仙拼仙啊,仙跟仙在拼啊,叫仙拼仙。

这是表示什么?表法是什么?它这个剑跟拂尘什么意思呢,剑”就代表知见的“见”,这个谐音,他知见错误了,他不是正知正见。所以这个“剑”等于那个见解的“见”,那就是你知见不正确。“剑”就是谐音,表示见堕,因为剑后来掉下去,剑掉下去就插住不能动了,不能动表示他太固执了,他没有办法破见惑,连初果圣人都没有办法。初果须沱洹,他只要人天往返七次,他就证阿罗汉,阿罗汉就出三界了,证得无生。所以这个剑掉下去,代表见堕。意思是说,纯阳祖师的知见落于下风,打了败仗。

纯阳祖师赶忙就退下来,给黄龙祖师顶礼。因为他师父交代说,必须把宝剑带回来,他的这个剑他拔不起来了,他这样去拔,拔不起来。这讲得有点神话了,我的解释是说,他那个知见太固执了、太坚持、太执著了。但是因为他已经跟黄龙禅师赔罪了,顶礼赔罪了。黄龙祖师看在他趾高气扬的神气终于变了。但是也有此另外一说啦,就是说他后来剑拔不起来以后,回去见他师父,他师父写一封信给黄龙禅师,这就是另外个一说法了。

那我们采用这个元音老人。元音老人,他是禅家有修行成就的,近代的一位禅宗的大德,我们是引用他的说法。这一段是,元音老人在台湾很有名,他的书出版的很多。那么在大陆,我也认识很多莲友跟着元音老人的这种禅法在修,他们其实修得也不错,凭良心说啦。他们一天可以坐四枝香,一枝香可以坐九十分钟,有时候坐到两个小时,他一天可以坐八小时,这相当不简单的定功啊。

那么黄龙禅师就见到趾高气扬的这个吕纯阳祖师终于神气有变了,虚心下气,就拿他的问题反问了,“半升铛内煮山川”,你都不问,你怎么问“一粒粟中藏世界”呢?他就问他了。

经此一点,纯阳祖师当下就开悟了。纯阳祖师过去修道,执著追求的是神通,因为他想说,他已经出阳神了。可是现在“见堕”心空以后,“心空及第归”,我放下来了。听黄龙禅师这么一开示,他悟到了一切法不可得,连这个臭皮囊,金刚不坏身都不可得,因为还是识神。佛陀讲得那么清楚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就算你得到金刚不坏身,也是虚妄的,只有自性是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。他悟到了一切法不可得,一切法都是无相的性显现出来,都是体性的妙用,唯有真如自性才是真的,其他都是假的。

所以纯阳祖师到这个时候他就终于悟道了,他作一首偈语,他说,“弃却瓢囊摵碎琴,如今不恋汞中金,自从一见黄龙后,始觉从前错用心”。“弃却瓢囊”就是他们仙家、道家都会带一个类似这种,也可以讲说他那个葫芦,有时候他们会带着琴,“摵碎琴”,“摵”就是击打,“琴”就是碎了,就把自己抛弃以前这种修法。“如今不恋汞中金”,“汞中金”就是炼外丹的,叫“汞中金”。“自从一见黄龙后”,我见到黄龙禅师以后,大师善知识给我开示。“始觉从前错用心”,他以前用什么?用八识五十一个心所,现在是用真心,他恍然大悟了。

所以修道人须知体性是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、不来不去的,是永恒的。这个本体非大非小、非方非圆、非长非短,而又能大能小、能方能圆、能长能短。大而无外、小而无内,放之则弥于六合,收之则退藏于密,变化莫测,妙用无穷。小就是大,大就是小,一就是多,多就是一,一多不二。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跟它比。

所以《法华经》里面讲,“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”,其他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真的,只有这一佛乘,就是你的真如自性,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。所以你到这个境界,你才能够一毛头转大法轮。纯阳祖师他悟到这个性,当体即空,悟到这个真空。因为悟了真空以后,才无大无小,整个世界又何尝不在里面呢?一切唯心造,三界唯心,任何事物都在我们的心里,不在心外。所以说“一粒粟中藏世界”。你这一念心,你心包太虚,你我空掉了,你到一真法界的时候,虚空也在里面,可以心包太虚了,那量周沙界了,那就等于“一粒粟中藏世界”,那就没问题了。纯阳祖师经黄龙禅师这么一点,他见到自己本来没有见到的面目,真性。

所以佛法都是从心地下功夫,从制心下手,就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,《佛遗教经》说的。那净土法门,它用念阿弥陀佛,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跟一心相应。用这句阿弥陀佛转,黄念祖老居士说,转无量无边的妄想。老和尚说,用这句阿弥陀佛做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,也是跟无相相应,也是跟真心相应。那禅宗呢?参话头,打破疑情,把妄心隔断,最后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密宗用身口意三密相应,即身成佛。这都是转染成净,由妄转真,直到心地真空净尽,自然证到无相的实相,而得大自在。

这个是这个地方提到“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”。“本来人”是真心,“痴人”就是妄心,就是八识五十一个心所。你把八识五十一个心所,你把这个神识、识神当成你的真心,那就弄错了,那弄识神,它不是“本来人”。“本来人”是你的真心,就是我们的这个佛性,叫“本来人”。

因为我们刚才是讲到名相注释,所以这一段“心非有在有不在”,我们的白话解,我们来解释一下,白话解:

有人说心有时不在,不存在,这时候就会看不见,听不闻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味。如果看的能见,听之能闻,食之能知味,那就表示心在。如果心不在的话,照理讲是看不见,听不闻,食不知味。既然能看得见,能听之能闻,食之能味,就表示心在。心真的有时在有时不在吗?回答说,这是六识,不是心。心有时在有时不在,真的是这样的吗?譬如你看见美女在前面,就生爱慕,这是眼色相对而成识。说着酸梅,口水就自然生出来,这是舌味相感而成识。登高下视,两腿发抖,这是身触相迫而成识。如果认为这就是人的本心,那是差之毫厘,谬之千里啊。“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”,这就是点醒了这些糊涂的想法。

好,这一段我们再做一个补充,就是“识真”。什么是“学道之人不识真”?这个“识真”就是无我。

老和尚有开示无我。

那么第一点,老和尚说,无我是什么呢?世间人把五蕴(色受想行识)当作我。错了,五蕴不是我,我只是五蕴和合的假相。听清楚,我只是五蕴和合,就是指我们这个假我,是五蕴和合的假象。六道众生都是执著在五蕴里面。所以我爱你了,我很喜欢你了,我讨厌你了,我不喜欢你了,这个都是五蕴和合的假象,那个我。我不喜欢你了,我讨厌你了,你给我离远一点了,这都六道众生,都是执著在这个五蕴里面。所以从中所产生的心是自私自利、勾心斗角、贡高我慢、名闻利养,所产生出来的心都是贪瞋痴慢疑,都是迷惑颠倒。他生起这个心,这个心是错了,全部都错了。这也可以叫“痴人”。念头错了,行为跟着错,这些错误感受的果报就是六道轮回,而且造作了无量无边的罪业。所以佛陀才说“可怜愍者”,就指我们啊。六道轮回就从这个错误的里面产生出来的,五蕴烦恼里面产生出来的。

二,如果你的思想、言行是善,就现三善道,思想、言行是恶的,就现三恶道。三善道是善业所感,三恶道是恶业所感,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。所以首先要看破,这些想法、看法全错了,不是真的。

第三,修行就是把真心修出来。真心里面没有念头生起,一念不生,真心无念,若有念,是阿赖耶,真如是无念的。可是那个无念,不能说它什么都没有,而是它什么都知道,就知而无知,无所不知。知而无知,无所不知,那个知而无知那个无知,就是离一切相,它什么都知道,无所不知。那为什么是叫无念呢?没有执著。阿赖耶有执著,自性没有执著。没有执著,所以他没有障碍;有执著,他就有障碍。障碍什么?他不能见性。见性没有障碍。

第四,这些现象可以从海贤老和尚的身上看到,对我们很有利益,是我们真正的修行的好榜样。不是叫你不接触喔,你什么都能接触,但是接触里面是在修行,修什么?修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修这个。譬如说,海贤老和尚,电工来给他收费,他问电工,说为什么这个月电费这么多?这就是接触啊。我们现在修行人都是什么?我不要接触,我念佛念得很好,我经读得很好,他不敢接触,他不敢接触怎么样?老和尚说不是不要接触,就在接触里面去怎么,这难就难在这里啊,在里面修行,修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。就像我们办活动一样,办活动的过程里面,很多人起烦恼,很多人起是非人我,最后都怎么样?带着苦恼离开这个团队。这就是什么?他没有办法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没有办法做到“若能转物,则同如来”,就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,他功夫展现不出来。

所以老和尚说,你在这里面修,修什么?在接触里面修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难就难在这里。人家海贤老和尚有功夫啊,他说,问电工说,这个月电费为什么这么贵?电工二话不说,啪,就打下去,顺便吐个口水。那弟子看不下去了,你怎么可以打我师父呢?海贤老和尚说,哦,没有,他在给我搔痒,他在给我抓痒,他在跟我洗脸。他把口水当洗脸,他把打耳光变成搔痒,这叫什么?不起心、不动念。不起心、不动念是谁呢?不起心、不动念是法身大士,叫念不退。所以海贤老和尚的功夫最少实报庄严土,甚至到常寂光净土。因为实报庄严土以上,就法身大士,破根本无明,他已经是念不退了,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不分别、不执著,已经转识成智了。

修到这样,这叫做真修,这才真管用。他就可以了生死了,他出三界,离轮回了。就真正做到六祖大师去见五祖弘忍大师说,你来干什么的?我来作佛。他说,我来作佛。做到了。接触万物才能够度众生啊。人从百花过,片叶不沾身,禅宗讲的境界是这个境界。接触万物才能够度众生,不接触怎么度众生呢?但是,问题是一接触,你就起心动念了、分别执著了,你被众生度跑了,不是你度他,是他度你啊,你受他影响啊,受他干扰了。真正能度他的,要有定功,如如不动。所谓定功,就是说,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。这是大定,是活活泼泼的,不是死的。若只是盘腿面壁入定,那个定不起作用。

以上是讲到无念,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无念就是见性成佛了。这个地方,就是我们刚才讲的“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”,“本来人”就是证得这个无念了,我们就引用老法师的开示,补充到这里。

接下来我们看最后一段,“心含太虚”。我们看经文:

“楞严经。佛告阿难。十方虚空。生汝心中。如片云点于太虚里。佛与阿难七处征心。七问七答。尽破其妄。而后渐显妙明真心。令其廓然大悟。可谓深切著明矣。”

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:

“七处征心”,非常有名,在《楞严经》里面,“七处征心”。佛在楞严会上,征诘阿难心目中,心目所在之处,“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”。此由阿难遭摩登伽女之幻术,佛叫文殊菩萨,“将咒往护,提奖阿难,归来佛所”。“佛问其发心出家之始,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”。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阿难是看到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,他欢喜出家。“佛遂征其心目所在”,“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。及佛征其心不在内,又计之在外”。“如是展转穷逐征诘,至于无所著处,使其妄心无所依止”。“盖由阿难不知妙净明心,遍一切处,无在无不在,而妄认缘尘,分别影事,以为心相”。“佛欲破其妄想缘心,显其妙净明体,故有七处征心之说也”。

以上这些解释是《三藏法数》在解释这个“七处征心”,等一下我们还会详细解释“七处征心”。

我们先讲这一段的白话解:

“心含太虚”。《楞严经》中佛告阿难:十方虚空,存到你的心中,就如同一片云飘在太空里。佛与阿难七处论心,七问七答,尽破妄心,然后渐渐显露妙明真心,使阿难恍然大悟,这一段真是深刻指明了心在何处的问题。

探讨七处征心。我们先介绍一下《楞严经》的由来。《楞严经》是佛教三藏教典中一部大乘经典。我们知道佛经里面最先灭就是《楞严经》。所以老和尚说,《楞严经》是照妖镜。最后灭是《无量寿经》。所以最想灭掉佛经,魔最想灭掉就是《楞严经》,因为它是照妖镜。佛灭度后,弟子们结集成经,弘传在印度,但是因为年久失传,唯独龙宫还藏有此经。我们知道《华严经》是佛说的第一部经。那《楞严经》呢?也是佛陀在楞严会上说的。那么当时有一位龙树菩萨到龙宫说法,发现此经,他发现《楞严经》,文义俱妙,细读之下,叹为稀有,默诵在心;离开龙宫以后,记录下来,录呈给国王,国王视为国宝,藏在国库,不准流传他国。这是当时在印度的时候,这个古印度的规定。

根据历史记载,中国隋朝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研究《法华经》,发明三止三观后,有一位梵僧曾经对智者大师说,你的理论跟《楞严经》很像。智者大师听了以后,就希望有一天能够阅读这部经,特别在天台山建筑一座拜经台,天天向西方礼拜,希望求此经早日传来中国。可惜一直到智者大师圆寂,仍难无法得偿宿愿。因为智者大师是隋朝人,结果隔没多久,到唐朝就进来了。

后来有一位印度高僧,叫般剌密帝,般剌密帝是三藏法师,他想到中国来弘扬此经,不幸被古印度的边防官员,就海关查获,把他拘禁,不许他出境。般剌密帝被监禁期满以后,回复自由,他就利用白绢抄这个《楞严经》,藏在手臂的肌肉里面,他把肌肉剖开,把这个白绢藏在里面,再把这个伤口缝好,等到伤口痊愈以后,他再出国。当时是中国唐朝神龙元年,航海到广州,刚好碰到宰相房融被贬官到广州,这因缘际会。

那么我们国内大陆很难得,已经把《楞严经》拍出来,我看了很感动,我有看到片段,非常感动,拍得非常地好,这个我们要赞叹。我也对国内的这些法师,高僧大德,这分道心,我由衷的佩服。拍得比台湾好,真的好,以现在的电影技术能够拍到这样。而且台湾的法师,这个净心长老也参与,我记得净心长老是总指导。那么我有一个莲友,有一位专门专攻《楞严经》的一位善知识,他也参与这个工作,在这个制作群里,我有看到他的名字。这是当时演这一段也很感人。

那么他到达广州的时候,刚好宰相房融被贬官,他看到这个梵僧,就是般剌密帝,带着这个法宝,就请他在光孝寺住,把这个手臂剖开,取出来这个白绢,要翻译。可他取出来以后,已经跟血肉凝成一团了,没办法开卷。房融宰相苦思无策了,男生毕竟是男生,他不知道啊,整个晚上都失眠。还好他的女儿很有善根,跟她爸爸说,你用人乳,就是女生的乳汁,就可以把这个白绢的血液溶化掉了。结果就真的把那个乳滴下去,就溶化掉了,洗清这个血迹,然后开始翻译。这个翻译的经典,实在是不容易。就是房融笔授,房融他就是,法师诵,他就记录下来,因为他文笔好。所以各位注意看,《楞严经》的文言非常地深,我读起来都也觉得很吃力。我也发愿,希望把《楞严经》多读几遍。

我们今天有机会研读此经,拜古人难行能行的这种恩典,他们为法忘躯的无畏精神,尤其是般剌密帝法师,三藏法师,我们应该好好地护法。

本经它全名叫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。这个“大佛顶”是什么?“大佛”是什么?我们的菩提自性。这个“大”,不是大小的大,小而无内,大而无外,是大小不二,它是体相用,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这个如来自性,这“大佛”。他已经到顶端了,是最高的位置,最尊贵的位置,“顶”哪,就像你登山,登到喜马拉雅山的顶端,可以看到整个无量无边的山河大地一样,这“大佛顶”。“如来密因”,它没有开显出来叫“密”,开显出来就不是“密”了,是三德秘藏,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。这个地方讲“如来”,就讲自性,怎么去开显这个自性呢?他的这个“密因”,就帮你,告诉你,怎么去解开这个自性,怎么去开显自性,开显无上菩提。

“修证”,借修德显性德,信、解、行、证,就“修证”,必须借修德显性德。而且它是第一义谛,了义的,什么叫“了义”?让你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让你能够到达彼岸,波罗蜜,这个叫了义的,教你作佛,就是了义的。“诸菩萨万行”,你必须要所有的八万四千的,这个八万细行。“菩萨万行”是什么?六度万行,最后成就波罗蜜,就是六度万行。我们前面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就是修福,福至心灵,最后转识成智,成就般若。你成就什么?你成就的,你前面的那个五福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你要修到怎么样?你要修到因戒得定,因定发慧,证得五分法身香,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五分法身香。这叫《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,简称《楞严经》。

这部经说明众生的真心,无法不备。迷失了真心,成十二类众生。哪十二类众生?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,一般就是胎卵湿化,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,这样就四个了,好,再来叫有色、无色、有想、无想、若非有色、若非无色、若非有想、若非无想,这叫十二生,就是三界十二类众生。迷之者,成十二类众生,觉之者,证得无上菩提。不但文字简洁、优美,内容丰富,且说理详尽。概括了科学逻辑的分析,论理学的辩论,人伦学的亲情,又依据哲学理论,说明宇宙原理,人生真相,展示世界、众生、业果相续的主要原因,以及教导众生,返妄归真,觉悟成佛的方法。不止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髓,亦是菩萨万行的要门,成佛的真因。

所以可以说,《楞严经》是一部佛学大全,人生宝鉴,亦是菩提路上的明灯,修行过程中的照魔宝镜。古人说,“欲知佛境界,当读《华严》;欲知佛智慧,要读《楞严》”。这句话很好,你想要知道佛的境界,请读《华严经》,佛过的生活是什么个境界,你读《华严经》。“欲知佛智慧”,你想要知道佛的智慧在哪里,要读《楞严》。老和尚也讲过《楞严经》。老和尚也讲过《华严经》,只是还没讲完。其实老和尚在台中莲社最想学的一部经,《法华经》,他老师没教他。他老师开始讲,开演《华严》,老和尚就会讲了。老和尚也讲过《楞严经》。

又说,“欲想佛法兴,当讲《楞严经》;欲与外道斗”,当然佛门是不跟人家斗了,它这只是有此一说了,“要诵楞严咒”。据史书记载,有一次道教因为嫉妒附近的佛寺香火鼎盛,竟用邪术放火,欲想烧毁佛寺。住持击鼓集众,一心急诵楞严咒,结果,猛烈的火势竟转移他方,反而烧到道观。正如《法华经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上说的,“咒诅诸毒药,所欲害身者,念彼观音力,还著于本人”。这个是自作自受,因果定律。

好,我们来解释“七处征心”是什么意思呢。《楞严经》讲,简单讲,它的重点有两个,一个是七处破妄,十番显见,我特地把它整理出来,给各位参考一下。

七处破妄是:第一个,计心在身内。二,计心在身外。三,计心潜根里。四,计见内。五,计随生。六,计中间。七,计无著。

那么十番显见呢?第一,直指见性是心非眼。二,约客尘显见性不动。三,约观河显见性无迁。这个就是佛陀的大护法波斯匿王,他年纪大了,当时他在楞严会上,他是功德主,他因为他要作功德回向给他已经往生他的父王,那波斯匿王就打斋供佛。所以他这功德很大,你看他打这个斋,供这个佛,成就了楞严会,成就《楞严经》。《楞严经》当然也救了、也度了阿难尊者,让阿难尊者能够了解,证悟法身,还有度了摩登伽女。这个“约观河显见性无迁”的意思是说,这个见性是不变的。佛陀当时有问波斯匿王,你几岁见恒河?他说,三岁,当时他跟他妈妈去恒河边的神庙拜拜,还有十三岁见过一次,那现在六十二岁了。佛陀就问他说,那你三岁见恒河,跟现在见恒河有什么不同呢?波斯匿王说,都一样啊。佛陀说对,见性没有变。见性是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它是不增不减、不生不灭的,人会有老,见性不会老,见性永远不会老。这个是指“约观河显见性无迁”。四,约垂手显见性无减。因为佛用兜罗绵手跟阿难讲啊。五,约标指显见性无还。六,约周遍显见性非物。约无是非是显见性唯真。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非自然。九,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。十,破和合与不和合显见性即如来藏性。以上就是十番显见,开显这个见性出来,用十个方法告诉阿难,把这个见性开显出来,这是十番显见。前面那个是七处征心,就问心在哪里,问七个地方。最后佛陀告诉阿难,十番显见,知道你的见性,见性没有减,不增不减、不生不灭。广钦老和尚讲,无来无去无代志,它没有来去。

好,我们看下面的“按”语:

“心字既已含糊。则存字亦欠确切。如必欲言之。将错就错。且以未尝虐民。及救人之难等。为帝君之存心。仰而法之。可也。”

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:

“仰而法之”,“仰”就是敬慕。“法”就是仿效,就是效法,例如效法。意是指因仰慕而效法。

好,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:

按,“心字既已含糊”,那么“存”字就欠确切。如果一定要说出它,“将错就错”,姑且以“未曾虐待人民”及“救人之难”等,作为帝君的“存心”。敬仰并效法,就可以了。

那最后这一段主要是讨论,文昌帝君讲,他在经文第八句,“人能如我存心”,周安士菩萨他就在《安士全书》里面,他谈论这个心,叫“论心”,“心不在内”、“心不在外”、“心不在中间”,然后,“心非有在有不在”、“心含太虚”。

“心”,刚才我们讨论到很多,我们上一集里面也提到蕅益大师《弥陀要解》里面说,“吾人现前一念心性,不在内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间。非过去、非现在、非未来”。有关“不在内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间”,我们已经前面有讨论过很多。那么“非过去、非现在、非未来”,我们也讨论过德山宣鉴禅师,老婆婆就是观音菩萨应化的,老婆婆卖点心,问他用什么心来点这个点心,德山宣鉴禅师讲不出来,就是他还没有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一直到最后,龙潭禅师,他的师父,德山宣鉴禅师要跟他师父告别的时候,他说天黑,龙潭禅师就点了一支蜡烛交给他,德山禅师一接上蜡烛以后,龙潭崇信禅师,噗,就给它吹熄掉,嘘,就把它吹熄掉,他突然间见性了,大彻大悟了。就是见明见暗的那个见性,是刚才我们讲的十番显见里面讲,见性不减,见性无迁,见性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,它非过去、非现在、非未来,它是超越时间跟空间的。

它“非青黄赤白”、非“长短方圆”。它“非香,非味,非触,非法”。“觅之了不可得”,“不可言其无”,你找找不到,但是不能说它没有。“具造百界千如”,“不可言其有”,它可以造百界千如,但是你不能说它有啊。“觅之了不可得”,这是真空。真空里面,“不可言其无”,它可以产生妙法,不能说它没有。你不能说真空啊,那就不能生出啊,它可以生出妙有,“不可言其无”啊。“具造百界千如”,就是妙有,虽然是妙有,你“不可言其有”,你还是不能执著,难就难在这里。佛法它讲,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“觅之了不可得”就是“应无所住”,“具造百界千如”,“而生其心”,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。“觅之了不可得”就是无相,“具造百界千如”,无不相。实相是什么?无相无不相。你不能分开两段喔,它是一体的喔,无相是真空,无不相是妙有,它是一体,一而二,二而一,不能分成两段。无相是真空,无不相是妙有,真空就是妙有,妙有就是真空。所以觅之了不可得,不可言其无;具造百界千如,不可言其有。

“离一切缘虑分别,语言文字”。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讲,离言说相、离心缘相、离名字相。“离心缘相”就是“离一切缘虑分别”,这叫“心缘”,就攀缘心,离开这个攀缘心,“离一切缘虑分别”,叫“离心缘相”。“语言文字相”,离心缘相、离名字相、离言说相,“语言”就是“言说相”,“文字”相就是“名字相”。这是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说的,一切法从本以来,离言说相、离心缘相、离名字相,永不变异,不可破坏,唯是一心故名真如。这是真如自性。

“而缘虑分别,语言文字,非离此别有自性”。它告诉你说,你要离开缘虑分别,离开语言文字,但是蕅益大师又告诉你说,离开缘虑分别、语言文字,又找不到自性,妙就妙在这里。请问真如在哪里?在缘虑心里面,你只要放下执著,在缘虑分别,你只要放下执著、分别,你就找到真心了。你离开语言文字,你不要执著语言文字,你就可以见到真心了。你可以用语言文字,你读到读经千遍,其义自见,文字脱落,见到了。如果你有办法,进入禅定跟智慧的话,进入三昧的话,你虽然用语言文字,不执著语言文字读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,就进去了。“而缘虑分别,语言文字,非离此别有自性”。

“要之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”。告诉你说,离一切相,当下证得一切法,即一切法,离一切相,就是即相离相了。“离故无相,即故无不相”,你离了,就跟无相相应,“离故无相”。那么你见到这个相,就见到性,无不相,见到相就见到性。所以古德,禅宗大德,都是见相即见性,就是这个境界,“离故无相,即故无不相”。离即,“离”就离开,“即”就是碰到了。离开跟碰到两个都脱落,不是离开就什么都不管,“即”是碰到就粘到了,粘到的时候放下来,所以“离故无相,即故无不相”。那没有办法形容它怎么办呢?“不得已强名实相”,那个境界叫实相。

很有意思啊各位,净土宗也好,密宗也好,禅宗也好,就在搞懂这件事情,证得进去的人,做到了,六祖大师。座下四十三位法身大士。他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他证得清净法身佛、圆满报身佛、百千亿化身佛,他一个人成就,座下四十三位法身大士生出来,诞生出来,这功德不得了啊,这比你度一百万人、一千万人都没有办法开悟,那这没有办法比啊。所以修行人如牛毛,觉悟的人如牛角,很少。

我们来听听老法师怎么开示这一段蕅益大师这个,我也是好不容易碰到,怎么会这么巧,蕅益大师《弥陀要解》这一段开示,老和尚刚好接着这一段的讲解。老和尚怎么开示现前一念心性,我们来听老法师的开示。

第一,蕅益大师的《弥陀要解》说,“吾人现前一念心性”,心性就是自性、法性,也就是诸法实相,“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间”,内、外、中间都是讲空间,它不是空间。所以各位,你要去相应实相,一定要把空间先跳开,它不是空间。你不要以为极乐世界还有一个空间,那你找不到极乐世界。它跳开空间,它不是空间。“非过去,非现在,非未来”,这三个讲时间,时间也要跳开,它不是时间。极乐世界是超越空间、超越时间,那是一个甚深禅定的一个境界。换句话说,它不是时空。

“非青黄赤白”,它不是色彩,这个“非”字是贯下去的,非“长短方圆”,它不是形相,不是色彩,也不是形相,换句话说,我们眼根缘得到色彩跟形相,可是自性,我们眼根缘不到,意识感觉不到的。你用眼根去找自性找不到,你必须要去悟,你意识心去找也找不到,你必须要觉悟。“非香”,鼻对它不起作用,“非味”,舌对它不起作用,“非触”,身不起作用,“非法”,意不起作用,这一段说明,自性是六根、六识都缘不到。六根、六识缘不到,六根、六识缘得到都是阿赖耶。

第二,“觅之了不可得”,“不可言其无”。刚刚我们讨论过了,也讲过,你不能说它没有。以心求之不可得,这个心就是第六意识。第六意识的功能非常强大,对外能缘虚空法界,对内能缘阿赖耶,但是就是缘不到自性。为什么?因为它是污染心,它第六意识是分别。它跟自性不相应,因为它有分别就不相应了,你不分别就可以相应,你分别就没办法,因为它是妄,自性是真,所以“觅之了不可得”。你第六识找不到,第七识更找不到。但不能说它没有。“具造百界千如”,这一句就是惠能大师的“能生万法”,“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”,整个宇宙是它变现出来的,但不能说它有。

“离一切缘虑分别,语言文字相,而缘虑分别,语言文字,非离此别有自性”。这刚才我已经解释过,我们不再重复。自性不是缘虑分别语言文字,但是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都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。缘虑心是自性迷了以后变现的,缘虑分别是自性迷了以后变现出来的境界。语言文字,你虽然执著了,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黄念祖老居士注解说,“如上喻中”,用黄金做比喻,这些器具不离开黄金,以金成器,器器皆金。这些手表啦、金手指啦、金钵啦、金碗啦、金筷子啦,都是黄金去打造的,就以金成器,器器皆金,它的本质都是黄金。所以你说蚂蚁啦、大象啦、牛啦、猪啊、羊啊、人啊、鬼啊,就是这些器具,它没有离开本性,它的本性就是真如自性,就是黄金,它一样都有,只是它迷得很深而已,它不知道迷途知返,它不知道回来。如同十法界依正庄严不离自性。

三,“要之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,离故无相,即故无不相”,离一切相,不起心、不动念,就见到了,都能够见到了、能感触到。“不得已强名实相”,佛帮助我们,用善巧方便引导我们悟入。

一定要悟,才能入,要是不悟的话,六根都缘不到,包括意,眼耳鼻舌身意统统缘不到。为什么?为什么是相、无相不二呢?为什么相跟无相是不二呢?是一不是二呢?因为无相当中有相,这个相就是我讲的妙用、妙有,有相当中有无相(本体)。无相是性,自性,有相是自性所起的作用,能起现象的是真的,是不生不灭的自性所起的万象。所以各位这样就明白了,无相跟相是不二的,真跟妄是不二的。老和尚特别告诉你,有相跟无相是不二,是一不是二,无相当中有相。这个无相就是清净心,有相是现在的森罗万象。这样说,各位就懂,它是不二的,它本来就当下是一真法界的,是你迷在这个森罗万象里面,才变现这个六道,四圣六凡,十法界出来。所以老法师说,有相当中有无相。

惠能大师说,“能生万法”,万法是生灭的,有生有灭。能起的是性起,现相是缘起,缘起离不开性起,没有性起就没有缘起。缘起是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是性起。这句话很重要,缘起是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是性起。

第四,老法师说,“可见实相乃吾人当前一念心性之强名”,勉强说了,它没有名字,勉强给它起个名字,正是老子所说的,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”,所有的名相都是勉强说的。你要离开语言文字喔,你要离开缘虑分别,才会跟实相相应,你如果执著这个名相还是不行,你没有办法跟自性相应。所以所有的名相都是勉强说的。那不得以只好把这一念,当前这一念心性,我们的真如自性,我们给它安个名字,叫做实相。你不能说,还执著这个实相,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”。所以所有的名相都是勉强说的,都不是真实的。所以想契入境界不能执著名字相,甚至对于名字相也不能分别、也不能起心动念,这就对了。

譬如说,我们知道佛典故事里面,舍利弗是智慧第一。他妈妈舍利在怀他的时候,舍利就是一种鸟,叫鹙鹭,它眼睛很漂亮,所以他妈妈在怀孕舍利弗的时候,他妈妈突然间辩才无碍,很会讲话,很会讲经说法,很会说法,而且说法无碍,因为她怀的是一尊古佛再来的。他的舅舅长爪梵志是外道,梵志就是外道的修行者,他指甲留得很长,修到没有时间剪指甲,他就说,我这个外甥一生出来,我要收他当徒弟。长爪梵志他就跟佛陀辩论啊,他说,佛陀,如果你辩赢我,我的这个外甥送给你当弟子。如果你辩输了,你辩输我的话,那这个外甥就归我,跟着我修行。他就跟佛陀对辩了。

佛陀说,好,那你先说。长爪梵志就说了,我一切法不受。他说,我一切法,我六根对六尘我一切法不受。他这样算是境界很高了,我一切法不受,我没有苦乐忧喜舍这个受,我没有这个感受,我一切法不受。佛陀还是智慧第一啊,佛陀说,那你这一切法不受,这个受,受不受?讲不出来,他说,你一切法不受,那这句话,受不受?长爪梵志就跟刚才那个吕洞宾一样,答不出来了,哑口无言。他后来甘拜下风,佛陀你赢了,这舍利弗外甥就归你当弟子。就这里讲的“当前一念心性之强名”,勉强说了,实相境界,没办法去形容,离言说相、离心缘相、离名字相,永不变异、不可破坏,唯是一心故名真如。

今天,讲这个心性不好说,末学已经尽我最大的力量把它表达出来了,因为我没有开悟。讲得不对的地方,请各位多多给予指导。

感恩各位同修大德。若有讲得不妥之处,敬请批评指教,阿弥陀佛。

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《安士全书》(第24集) 的精彩评论